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沿名伶足跡重溫粵劇舊時光

時間:2016-06-10 03:16:06來源:大公網

  圖:到八和會館唱戲是很多戲迷每天的必備節目

  圓場、台步、點翻身、串翻身、刀槍把子打出手……一轉身一投足一聲“大哥”,舞台上演員們的一舉一動,無不是傳統粵劇的樣子;而Cosplay的造型,比一般新劇目少一點且類似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的唱段,又使粵劇面目一新。這就是粵劇的魅力,自誕生開始就不斷融會創新,從外江班、本地班、省港班的相繼走紅,從乘坐紅船沿?珠三角水網四處演出到駐紮戲院,粵劇一步步走來,成為在全國乃至整個世界華人地區都有廣泛影響力的劇種。/文、圖: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南國紅豆”的粵劇萌芽於元末明初,直至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樂,以白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而紅船作為早期粵劇戲班的交通和住宿工具,以其重要的功能和獨特的色彩成為粵劇的顯著符號,粵劇藝人至今仍被稱為紅船子弟。現在,一艘以騎樓和滿洲窗為特色的紅船每晚都會在珠江上穿梭;船上,一個民國時期粵劇藝人的故事帶領觀眾自由穿越廣州百年時光,品味嶺南文化的精粹。曾經的粵劇紅船,成為了時下海內外遊客體驗嶺南文化最新鮮的載體。

  粵劇名伶三菜一湯

  今天的劇團成員固定,而百年前的戲班一年重組一次。廣州粵劇院董事長余勇說,每年戲班重組時,粵劇藝人都乘?紅船回到廣州,到八和會館準備簽訂新一年的合約,而價格談判的地點大多在廣州老字號陶陶居。“從天字碼頭開始,長堤、狀元坊、上下九、恩寧路,曾經遍布紅船子弟的足跡,時至今日仍是粵劇藝人聚會的場所。”

  沿?余勇推薦的線路,記者首先來到俗稱“廣州第一碼頭”的天字碼頭。如今這裏最大的用途是旅遊觀光,大多珠江夜遊的船隻都從這裏啟航。看行人行色匆匆,來來往往的車輛絡繹不絕,百年前珠江兩岸的商貿繁榮也不外如是吧。

  站在天字碼頭外,記者突然想起着名男花旦陳非儂在《粵劇六十年》的回憶,“我和馬師曾在‘大羅天粵劇團’時,已爭取到全班工作人員伙食的改善,每餐飯有三個菜一個湯。”誰能想到那些如今天娛樂圈明星一樣備受追捧的大老倌,也不過是三菜一湯、睡十字艙的待遇。

  珠江北岸的長堤曾得商業“風氣之先”,相繼出現了百貨公司、酒店、戲院等新鮮事物,成為廣州市民休閒消遣的時髦之地。對於60歲的戲迷朱杏芳來說,長堤充滿歡樂的童年回憶,即使那時她還不懂欣賞粵劇,但海珠大戲院富麗堂皇的裝修,劇場內外熱烈的氣氛,以及散場後滿街的小吃,都讓她從小就對粵劇充滿好感。

  長堤戲院盛景不再

  記者和朱杏芳一起沿?長堤西行:繁華依舊,只是曾經戲院林立的大馬路,已經變成民間金融街;曾經的廣州“戲霸”海珠大戲院,如今大門緊閉門庭冷落。“在長堤上立?的許多房屋中間,我發見了海珠戲院。門口有紅紙的招貼,有電燈紮成的字:《薛覺先難忍相思淚》、《薛覺先夢斷秦淮月》、《薛覺先還我山河》、《薛覺先華麗緣》……這樣一天天地變換?……”大文豪巴金筆下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粵劇盛景,只能從寂寞的“廣州老字號”、“中華老字號”的牌匾上窺見一斑。

  “除了長堤,小時候最喜歡的地方就是狀元坊了。”朱杏芳口中的狀元坊,是聞名全國的“戲服一條街”。狀元坊的戲服作坊緣起康熙年間,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較有規模的店舖有中華、群星、金珠記街等。

  藝人戲迷同護粵劇精神

  “小時候這裏幾乎全是戲服,五顏六色十分好看,還有金光閃閃的頭飾,那時的願望就是把它們穿在身上臭美一番。”聽?朱杏芳回憶童年,站在孤零零的狀元坊戲服廠門前,服飾一如既往的奢華,然而門可羅雀,很難想像這裏曾經是省港大班和鄉下戲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文生武生等引以為榮的省城狀元坊▉定制/定製(定做)▉,是馬師曾、紅線女、靚少佳等馳名粵港澳名家置辦行頭的地方。

  即使已經搬到廣州白雲區多年,退休以後朱杏芳幾乎每天都要坐一小時的公交車回到這裏,和戲迷一起到陶陶居喝茶,偶遇那些已經上了年紀的粵劇藝人,一起談天說地回憶童年“追星”的往事。“一盅兩件”之後,沿?騎樓漫步到恩寧路的八和會館,靜靜坐上一會兒,聽聽票友們的賣力演出,偶爾自己也會唱上兩段,“只有這樣才不覺得虛度時光”。

  在八和會館,還有很多像朱杏芳一樣每天報到的人,自發自願的維護這座粵劇精神祖屋的運作。看到熟悉的面孔,相互打個招呼拉拉家常,或者是安靜獨坐回憶過去;看到生面孔時友善一笑,然後給慕名前來的遊客介紹粵劇的歷史和榮光。

  離開八和會館的時候,“查篤撐”依舊,也許正是這些可敬可愛的粵劇藝人和戲迷,才使粵劇在娛樂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依然牽動?各界的心,成為聯繫海內外華人的紐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