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木棧道橫跨基圍(傳統蝦塘)。
「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是曹操《步出夏門行.冬十月》的詩句,由此可知早在魏晉時期,人們已在觀察候鳥南飛。過了一千八百多年,人類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自然仍四季更替,野生動物們也按照遠古的習性如常繁衍生息。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香港看到「鴻雁南飛」的壯觀景象,比如米埔。\艾 加
候鳥好像飛機一樣,有自己的飛行航道,亦有固定的遷徙路線。現時全球合共九條候鳥主要飛行航道,而香港就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EAAF)上,這條航道由北極圈經東南亞,一直伸延至澳洲及新西蘭,長達一萬三千公里,足夠為五千萬隻來自二百五十多個不同族群的遷徙水鳥提供棲息地。
香港是一個理想的觀鳥熱點,在全年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均能欣賞不同習性的鳥類的千姿百態。不少遷徙性水鳥每年都途經香港再往南飛,或以香港為越冬地。位於香港元朗區的米埔及內后海灣約一千五百公頃的泥灘、紅樹林和魚塘,於一九九五年根據《國際重要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被劃為「國際重要濕地」,全稱「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國際重要濕地」(下稱拉姆薩爾濕地)。
按面積而言,米埔的規模微不足道,然而對往返長達數千公里飛行旅程的遷徙水鳥來說,它卻是一個重要補給站,在過去二十多年一直支持眾多以濕地為重要棲息地的物種。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定期都會舉辦不同類型的米埔導賞團,市民可跟隨導賞員的講解和帶領,進入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體驗浮橋、觀鳥屋近距離觀賞水鳥,認識拉姆薩爾濕地、基圍及泥灘的獨特生態。
觀鳥屋裏近距離觀察
幾十年來,米埔自然保護區一直是雀鳥天堂,米埔及內后海灣的雀鳥約有四百種,其中黑臉琵鷺、羅紋鴨、小青腳鷸、勺嘴鷸等約五十種屬珍稀瀕危鳥類。每年隆冬時分,於這片濕地可找到七十種、合共五萬至八萬隻越冬的水鳥,場面十分壯觀。
觀鳥屋因深入水鳥的生活區,需在內靜靜地觀看,避免驚擾休憩的水鳥。在觀鳥屋內,筆者看到不遠處的樹叢中有一人高的水鳥靜靜站着,同行者打趣說這些水鳥能一動不動地站十多分鐘,讓人懷疑是工作人員故意放在草叢裏的紙板。
保護區內最常見的是大小白鷺,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和雪鷺體羽皆是全白,通稱白鷺。牠們長頸曲項、捕起魚來矯捷迅猛。這裏的鳥兒都不太怕人,潛水高手、捕魚能手普通鸕鶿也是香港冬季常客,而普通鸕鶿現身,更意味觀鳥季節開鑼,因為牠們正是來香港過冬的候鳥「先頭部隊」。
保護區裏處處有生機
米埔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共有六種濕地生境,包括基圍(傳統蝦塘)、淡水池塘、潮間帶泥灘、紅樹林、蘆葦叢及魚塘。據統計,除鳥類外,這裏還有超過一百種蝴蝶及三百個蛾類品種,當中兩種飛蛾是科學界的新發現。保護區連同整片拉姆薩爾濕地為水生動植物、昆蟲、兩棲爬蟲、魚類及哺乳類等提供重要的居所。
雖然參觀當天未能觀賞哺乳類的野生動物,可是蜻蜓、蝴蝶的追逐與停留,翅膀揮與收之間展示的千姿百態,讓人難以忘卻。基圍內的水面波平如鏡,映出了湛藍的天,水裏種了許多睡蓮,點綴着整片水面。從木棧道在基圍中穿行而過,向水面細望,可見到若隱若現於蓮葉下悠然暢遊的魚兒和小蝦。拾路前行是一片茂盛的蘆葦蕩,行走間不自覺會感到一絲南方冬天獨有的浪漫。
紅樹林裏招潮蟹「橫行」
穿過米埔邊境禁區(註:須申請許可證),踏上浮橋穿梭在紅樹林間。漲潮時,紅樹林中的樹木部分被海水淹沒,退潮後,樹木重新暴露在空氣中,這時紅樹林中的動物們也開始活躍。筆者走在浮橋上時正值退潮,在樹根處生活的招潮蟹揮舞着靈活的螯(即蟹鉗)在泥潭上覓食,偶爾還有些打鬧,當察覺到人靠近時,即刻竄回窩裏,因此人們要輕輕走過浮橋,才能看到牠們自在的狀態。這片紅樹林土壤十分肥沃,還散發着海水潮濕微鹹的氣息。
灘塗地面彈塗魚嬉戲
沿着浮橋直走,有另一間更深入后海灣泥灘的觀鳥屋。若恰逢晚潮初退,水鳥就在觀鳥屋窗外一兩米處覓食,整個過程可看得十分真切。當黃昏潮退後露出大片灘塗,大彈塗魚會從洞內爬出,牠們的胸鰭在中間接合及前彎,如枴杖,在泥灘上或彈跳或爬行,活潑有趣。這裏空氣清新,沒有都市煩囂,抬頭可見列隊整齊飛行而過的候鳥,也有停留在高高樹丫上休息的鳥群。遠眺退潮方向,對岸是繁華的深圳,摩天高樓引領這座城市天際線,與米埔自然保護區內的葱葱郁郁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