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比喻平起平坐,能力或地位相當,彼此對等。
出處:
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抗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
──《莊子.漁父》
古文釋義:
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音剩),千乘為兵馬千輛,萬乘為兵馬萬輛。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指代國君、國王。
倨傲:亦作「倨驁」,形容傲慢不恭。
拏:動詞,執持,拿着。
磬折:屈身如磬,以示恭敬。
太甚:太過分,太厲害。
典故:
有一次孔子隨弟子在杏壇,碰見一位白髮蒼蒼、學識淵博的漁父。漁父得知來者是孔子,便問孔子以何「道」修心養德及爵號,孔子的弟子回之曰:「我家先生忠信仁義,他的一言一行對天下都是有利的。他既無封爵,也無參政。」漁父笑道:「這樣說來仁則仁矣,但只怕是勞累身心,偏行仁愛,與我追求的道相差太遠。」
弟子們感到奇怪,便把漁父的話轉告孔子。孔子聽後十分詫異,便快步追上漁父,請教他所說的「道」。漁父被孔子真心求知的誠心所感動,便回答了一番社會運轉眾人應各司其職的道理,認為孔子無君侯之職、臣子之份,企圖用禮樂感化天下所為是不自量力。說罷漁父便轉身離去,孔子想再上前多請教他一些道理,沒想到他並無理會,撐船而去。
孔子相當敬重這位漁父,站在岸邊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後才離去。他的學生子路無法理解老師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漁夫,便問:「學生侍奉老師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沒見過有人這樣對您。以往天子諸侯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您總還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這位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
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遇長者不敬是無禮,遇賢者不尊是不仁。人無貴賤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抗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