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滿城鳳凰花迎來畢業季,又一批莘莘學子要變成棟樑啦,還不快說些正能量的話?畢竟社會生活殘酷又艱辛,搵食唔易、「上車」唔易、湊仔唔易,咁多「唔易」來襲之前,跟我一起先乾了畢業演講這碗「雞湯」吧。
按照傳統,美國各高校畢業禮都會請來一些政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致辭,送祝福傳經驗。他們個個都是演講高手,在台上聲情並茂慨而慷,能抖包袱會賺眼淚,令人聞之振奮鼓舞、熱血沸騰。但其實,這一腔真情不過就是市場經濟下的一齣劇,全是套路。
首先,邀請名人演講耗資不菲,一場20多分鐘的演講分分鐘花費逾10萬美元,這讓美國高校間形成了攀比演講者的習俗,而沒什麼資金的學校只能請那些不收費的人,畢業演講階級分明,還沒步入社會,畢業生們已被「摺疊」。其次,這是一場赤裸裸的宣傳戰,講者藉機圈粉已是約定俗成,政客們宣揚或自由或保守的理念,為中期選舉、為下一次大選打擂台,奧巴馬特朗普希拉里都深諳其道。商人們則邊講邊塑造品牌形象,朱克伯格提姆庫克對此頗為拿手。另外,美國坊間還盛行演講公司,幫高校找人,幫講者改稿,選什麼人講什麼話,都是一盤生意。
但這些演講也不是毫無作用,與其跟演講內容較勁,不如把它們看做是觀察美國社會問題的透視鏡。比如,分析指,拜#MeToo所賜,2018出現了20年來首次頂尖院校演講者女性多過男性的現象,全美最有錢的25所大學中,六成選擇了邀請女性做演講,而過往該數字不足三成,顯示從荷里活颳起的這場女性賦權運動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