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文學博士帶小學生趣遊詩海

時間:2018-04-25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在推廣活動中,葉德平找來十五、六對家長與孩子,讓家長教小朋友唱作五言絕詩

  小學生學習古詩存在困難,難在對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不了解,又不明白詩人作詩時的心情。有見及此,研究宋代文學的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想出一個幫助小學生讀詩的方法:摒棄坊間慣用的以內容賞析及修辭技巧解讀篇章的模式,轉由古時文化事物入手,讓學生了解古詩中的中華文化。/大公報記者 楊綺青

\&

活學活教

  這套如手掌般大小、色彩紛呈的詩集,名為《小學生古詩遊》(下稱《古詩遊》)。《古詩遊》共有六冊,分初、中、高三個學習階段,內容都是根據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選定的一百首詩歌為基礎。葉德平稱,很多人都誤解讀詩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事實上,詩歌是簡練的言語、是名家名言,讀詩有助提升一個人的文化水平。

  家長教唱作五言絕詩

  對很多小學生而言,古詩過於久遠,不一定能體會詩中的情形、感情等,難以吸收,甚至因此提不起閱讀的興趣。於是葉德平在首次《古詩遊》發布會中,讓小朋友親身體驗誦讀詩歌的樂趣。分享會中,有幾名小朋友自告奮勇走上前,用粵語或普通話詩歌朗誦才能,「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荃灣海壩街官立小學的葉愷嶼同學稱,「平時讀詩讀得多,還自創過一首詩叫做《詠貓》呢!」

  其後在《古詩遊》推廣活動「秋夜晚風.潮蒲饒館追月夜手作市集」中,葉德平更找來十五、六對親子,以《宜蘭酒令調》為曲,讓家長以中秋為題材,教小學生創作及唱出五言絕詩。

  葉德平認為,學習古詩不一定「文縐縐」教曉學生讀懂每字每句,故初階叢書中沒有過深的寫作手法、修辭技巧的介紹,反而從文化入手,例如王維的《相思》中,提到「紅豆」,解釋「相思豆」不是現在的「紅豆」,又以故事形式解釋詩中的紅豆如何表達相思的情感。書中安排不同造型的水墨畫貓為插圖,用作書中詩人簡介、內容插圖及封面,盡顯中華文化的特色。

  由淺及深 培養興趣

  一共六冊的書本附有「詩人社交網」,大寫詩人與朋友間的趣事,內容都與詩歌有關。葉德平說,「詩人臉書、水墨貓的設計,會令小學生更有興趣學習。」在「詩人社交網」內,不只有充滿趣味的回應對談,更蘊含中華文化,如王安石社交網中,一些朋友間春節的討論配合詩中《元日》,讓學生更能體會宋代春節的習俗。

  葉德平強調,讀詩首要是興趣,故此有意把教育局一百篇重新分類,初小的內容賞析從生活切入,讓學生對內容事物本身產生好奇心,直至中、高小時才加入適當的內容賞析及技巧說明,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步認識古詩、認識中華文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