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港珠澳大橋上之六
人生,總有壓力,看你如何面對和處理。處理不好,是壓力;處理得好,是動力。
許多香港人愛將壓力掛在嘴邊,放在心上,說多了,就愈發感到壓力。
小學生沒時間玩的成長壓力;中學生打機成癮及DSE一試定江山的壓力,打工的加薪升職壓力,老中青無殼蝸牛的置業壓力,甚至是戀愛了、換不了最新型號手機、打機輸了……都有壓力。可憐的香港人,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一生都是壓力。如果誰「不察覺」壓力,傳媒會利用各種機會各個時節不停提醒你,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盡是或問責、或歸咎、或猜測、或推論,總之要煲成種種壓力,強調壓力,強化壓力,打造社會壓力鍋,營造負面氛圍,養成香港人目光如豆,只知有自己的心態,愈活就愈大壓力。
看港珠澳大橋團隊,實行「比學趕幫超」的管理文化,大家放開心懷互相比較、學習、追趕、幫助,又樂見超越和被超越,不視之為競爭壓力,不要求金錢物質回報,這是因為大家考慮的是對國家可作的貢獻,對世界可作的貢獻,而不是個人的得失。這是何等砥礪前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由於有工程進行着,我們無緣踏上人工島和進入沉管隧道,只被安排看一段視頻,聽林鳴總工程師的介紹,沉管隧道的工程是當今世界綜合難度最大的,總長5664米,分33節,每個管節重達7.5萬噸,排水量8萬噸,最深水位44米。
這些數字,對讀文科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文玄學,想像在黝黑的海底,上面航線交織,船來船往,夏天颱風,冬天寒潮,海中水急沙湧,施工環境惡劣且危險的情境,心中便打了個寒顫,真的不敢相信,工程團隊是怎樣扛着不絕的質疑的壓力、承受着在海底危險施工的壓力、生命受威脅的壓力、世界在看着的壓力,一步一步,一路走來的?中國的工程師又是怎樣面對1000多項的國際級難題的壓力?面對工地環境萬變迅變的壓力?還有零意外的承擔、趕死線的壓力?以及保證完美及使用120年的承諾的壓力?
以創新的材料,創新的機械,創新的工法,大橋的工程基本上完成了,通車指日可待,可是近日,一張無人機航拍的照片,又引來了傳媒以「港珠澳大橋防波堤被海浪沖散」大字標題的報道,引起議論紛紛,大眾憂慮。
看來工程以外,提防誤會與造謠,化解輿論壓力,甚至可能發生的惡意破壞,也是管理團隊所要面對的。
大橋開通後,下一個任務:保護大橋,保養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