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陳雅麗校長(左一)鼓勵學生參加馬拉松比賽,從而提升其溝通能力、增強自信
跑馬拉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群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一起跑馬拉松,更加艱難。兼收輕度、中度智障兒童的天保民學校,曾經八次挑戰馬拉松,百餘名學生在搭檔的幫助下,先後成功完成十公里賽事,成績不俗。天保民學校校長陳雅麗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她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認為學生可以從中融入社會、提升其溝通能力、增加自信,同時亦讓社會更加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這一群體。/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文/圖)
特殊教育不局限於課堂
陳校長上世紀90年代與天保民學校結緣,2006年成為校長。她坦言,加入該校之前,腦中曾經閃過一絲遲疑,「特殊教育?小朋友會不會不接受我啊?」但是,曾為體育教師的她,來到一所「着重體藝發展」的學校,形容自己「如魚得水」,發現自己非常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特殊教育絕對不能局限於課堂,課堂外的體驗式學習可以發現學生的潛能,體藝運動更有助學生建立自信。」
由於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種種限制,相對於主流學校學生,家長不放心他們獨自外出,因此他們運動時間相對較少。陳校長說,為提升學生體能,在常規體育課之外,學校每周額外增加一節體能訓練,如跑步、仰卧起坐、引體向上等。
陳校長自2007年開始參加馬拉松十公里賽事,初時只為了鍛煉身體,之後與部分教師一起參與。至2010年,馬拉松成為天保民學校的「正式活動」。每年派出十餘名學生,與大專院校學生一起訓練,在大專學生的幫助下,以「雙人跑」形式參與比賽。在剛剛結束的2018年「渣打馬拉松比賽」中,天保民學校共有14名學生「出戰」十公里賽事,全部順利完成比賽,部分學生更可於一小時內完成賽事。
「我一定會將馬拉松這項活動堅持下去。」陳校長說,學生通過訓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體能與耐力,養成勤於鍛煉的習慣,少生病,「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毅力,提升學生的吃苦能力,教育他們不輕言放棄。」她又說,雙人跑的形式,還可同時訓練學生與搭檔交流的能力,鼓勵他們主動與人溝通。她舉例稱,曾經有一位非常內向的學生,參加了三年的馬拉松賽事,整個人變得開朗,畢業後在貨櫃碼頭找到一份工作,月入近兩萬元,「這位同學做的非常開心,跑步打開了他的心扉,現在都在堅持跑步。」
發掘學生潛能 助發光發亮
陳校長一直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與主流學校相比較,特殊學校的學生可能「智不如人」,但是每人都有自己的潛能,「我們要善於發掘學生的潛能,並且給他們機會。」陳校長說,「對於潛能非常好的學生,學校鼓勵並支持他們參加香港弱智人士體育協會舉辦的訓練,讓他們有機會代表香港,參加世界性的比賽。」她又補充,學校曾有多位畢業生參與世界級游泳、體操等比賽,拿到很好的名次甚至打破世界紀錄。此外,校際運動會、校內運動會,不同潛能的學生,都有機會站上領獎台,增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