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上圖:中央紅軍長征,展開前所未有壯舉。左下圖:《義勇軍進行曲》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圖為黑膠唱片首版。右上圖: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進而侵佔我國東北地區,圖為遼西義勇軍抵抗外敵。右下圖:1931年9月18日,日軍蓄意製造柳條湖事件現場。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據不平等條約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向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發動進攻。這就是九一八事變。至1932年2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淪為日本的佔領地。3月,以溥儀為「執政」的日本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吉林長春成立。
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覺醒。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國內階級關係發生重大變動,抗日救亡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的旗幟。1931年9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響亮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東三省!」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開展抗日鬥爭。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的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國民黨政府對日本侵略東北的行動一再妥協退讓,促使日本帝國主義更加無所顧忌地用武力大規模進攻中國。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頭,國民黨陣營出現分化。
左翼文化運動的興起
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中,國民黨統治區的共產黨員仍然堅持鬥爭,利用各種陣地開展工作。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隨後中國社會科學家、戲劇家、美術家、教育家聯盟以及電影、音樂小組等左翼文化團體也相繼成立。這支左翼文化新軍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和革命文藝創作等活動,形成了很有聲勢和實力的左翼文化運動。
受抗日救亡強烈氛圍的感染,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一經問世,就迅速傳遍祖國大地,成為時代最強音,對動員人民奮起抗日救亡起了巨大作用。這一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左翼文化運動,鍛煉出一支堅強的革命文化隊伍,在促進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931年1月,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局書記米夫的直接干預下,黨的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缺乏實際鬥爭經驗的王明不僅被補選為中央委員,而且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黨的領導機關內開始了長達4年的統治。
1932年底,蔣介石調集30多個師的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這時,在教條主義錯誤支配下,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指摘,他在紅軍中的領導職務被錯誤撤銷。周恩來、朱德運用和發展以往反「圍剿」的成功經驗,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創造了紅軍戰爭史上大兵團伏擊戰的範例。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發動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調集100萬軍隊向各地紅軍進攻,其中50萬軍隊於9月下旬開始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進攻。
1934年4月中下旬,國民黨軍隊集中力量進攻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由於戰術策略失誤,經過18天血戰,紅軍遭受重大傷亡,廣昌失守。為調動和牽制敵人,減輕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7月上旬,紅七軍團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開赴閩浙皖贛邊區活動,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後組成紅十軍團。在國民黨軍隊重兵圍堵追擊下,1935年1月底,紅十軍團遭受嚴重損失。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934年9月上旬,國民黨軍隊加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發動進攻。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8.6萬多人,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開始了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國民黨「追剿」軍達16個師、77個團,布置了四道封鎖線。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時,紅軍在國民黨湘軍和桂軍夾擊下,付出了極大犧牲。以至當地百姓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
193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通過決議,放棄到湘西北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貴州北部進軍。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一個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轉折點正在到來。
【關鍵詞】
九一八事變
武裝抗日
《義勇軍進行曲》
黨的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
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