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乘大灣區東風 更上一層樓

時間:2018-04-13 03:15:25來源:大公網

  圖: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促使大灣區各城市交流更為緊密

莊學謙 雲港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常務 副秘書長、薈志動力秘書長

  特首林鄭月娥剛剛結束了大灣區三個城市的訪問之時,立法會也會在四月下旬組織議員去大灣區考察。最近,伴隨港珠澳大橋進入了最後的施工階段、高鐵試運行的開始,香港與內地連接更加緊密,大灣區的規劃也更加頻繁的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從青年發展、城市樓價、科技創新,到施工安全,關於大灣區現況與未來的討論涵蓋多個層面,也同時提出了問題和挑戰——到底香港青年應如何在大灣區的規劃下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乘大灣區的「東風」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有人說香港是大灣區的領軍城市。

  誠然,香港是大灣區最國際化的城市,具備便利營商的環境、優良的法治傳統、自由經濟制度、完善的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和金融體系。但內地的城市勝在發展速度快,發展空間廣,人才基數大,創新能力強。

  內地創業政策也為有志青年創造更好的條件。所以,筆者認為大灣區並沒有所謂的「龍頭」與「領軍」城市或地區,而是各個城市應發揮所長,「錯位發展」,並用良好高效的基建將區域合作的緊密程度提升,才能讓大灣區在未來成為國際領先的灣區典範。

  例如,香港擁有有利營商條件,而內地有創新科技的人才和經驗,特區政府就將這兩項優勢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在落馬洲河套區建立港深科技創新園的計劃,前期工程的撥款本月將會在立法會討論和表決,最快2021年就會有第一幅地批出。這樣的例子讓筆者看到大灣區未來的同時,也讓我開始思考香港青年,也應該遵循這樣的思路,讓自身的優點與內地青年的優點相結合,開拓不同的事業版圖,從而達到「雙贏」目的。

  香港擁有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業人才,而內地擁有創業大環境和開拓的思想,如果香港金融保險業的從業者,可以為內地創新企業提供穩定和規範的融資、保險服務,並為他們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專業的意見,那麼這樣的合作將必然給兩地青年同時提供事業的發展機會,達到事業「雙贏」效果。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作為在國際化,規範化,自由化環境下成長的香港青年,更需要對不同機遇有更靈敏的嗅覺,對自身的優勢有更清晰的意識,揚長避短,「錯位發展」,從而達到與大環境一起成長、成功的目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