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全運會廣州賽區打造了智慧場館運營管理雲平台,首創「一雲納管」新模式,實現「一個平台統管所有場館」。\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編者按
科技賦能盛會,智慧點亮全運。從城市全域調度到賽事精準服務,從賽場保障到民生體驗,科技創新正為全運會及殘特奧會注入澎湃動能。
一個「超腦」實現全域調度:以廣州「穗智管」為代表的「城市大腦」系統,5分鐘響應突發狀況,聯動自動駕駛、電力巡檢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築牢保障防線;一張「雲網」帶來智享體驗:「全運廣州」小程序搭載AI導遊、元宇宙場景,數字人志願者體系覆蓋諮詢、導覽等服務;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亮相殘特奧會,為重度肢體殘疾運動員搭建起「用意念掌控」的便捷橋樑……《大公報》今起推出《智慧全運》系列報道,解鎖全運會背後的「科技密碼」。
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深度融入城市發展的時代,一座「會思考」的城市究竟如何運轉?再過8天,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全運會」)將在粵港澳三地拉開帷幕,屆時廣州將以一場精彩的「數字全運」盛宴,給出智慧賽事與智能城市融合的生動答案。
廣州充分激活城市大腦「穗智管」智慧城市智感雲平台等核心公共平台的現有能力,為賽事運行提供高效支撐。通過AI算法實時監測安全隱患,一旦發現異常,系統會智能派單給最近的保障人員,確保5分鐘內到位處理突發情況,實現「賽事態勢一屏統覽、賽事事件一鍵指揮、賽事運行一網協同」。\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清晨時分,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外場早已熱鬧起來,一大批運動愛好者迎着朝陽慢跑、競走、起舞。而一牆之隔的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已完成維修改造,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搭建殘特奧會開幕式場地,一派熱火朝天的籌備景象。這兩處場景的實時動態,都被智慧場館運營管理雲平台通過三維孿生技術1:1精準還原,呈現在天河體育中心運營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
圍繞全運會與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創新打造了智慧場館運營管理雲平台,首創「一雲納管」新模式。「我們能將保障人員定位、設備運行狀態、事件詳情全部呈現在可視化地圖上,讓場館保障從過往的『平面指揮』升級為『立體防控』。」深圳市廣電信義科技品牌負責人譚海婷介紹,「一雲納管」即以雲平台為核心,匯聚廣州賽區所有市屬場館的物聯感知設備,實現了「一個平台統管所有場館」的目標。
技術應用層面,雲平台融合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不僅1:1還原場館實景,更將建築內部各樓層功能房分布、管線布線、保障人員定位、設備狀態清晰呈現在三維全景圖中;同時集成9000餘台物聯感知設備,通過AI算法實時監測安全隱患。
AI監測 出現異常自動聯動周邊視頻
譚海婷現場演示了AI監測功能。平台可通過AI算法監測,智能預警人員聚集、人員摔倒、煙霧明火等風險,一旦發現異常,會自動聯動現場及周邊視頻,方便工作人員線上核實現場情況,全面掌控事件態勢。「借助藍牙與北斗定位技術,系統還能智能派單給最近的保障人員,確保人員與資源5分鐘內到位。」譚海婷表示,這些功能大幅提升了場館運營效率。而指揮中心裏那塊實時更新海量數據、快速處理突發狀況的大屏幕,正是廣州MOC指揮系統實現「賽事態勢一屏統覽、賽事事件一鍵指揮、賽事運行一網協同」的生動縮影。
指揮系統85%功能賽後轉作城市基建
事實上,廣州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早有布局。早在2020年,便打造「一網統管」的「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作為城市「大腦」,「穗智管」匯聚城市視頻雲、時空信息雲、城市物聯感知、城市信息模型等公共能力,構建起交通運行、生態環境、城市管理、智慧水務等一系列綜合治理場景,為全市提供統一的數字底座支撐,有力保障跨部門、跨層級協同工作。如今,該平台已支撐數字政府運行智能分析(GI)、全運會MOC指揮、12345熱線工單分派、公文寫作助手、政務服務「慧辦小精靈」等10餘個智能體,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各環節。
而全運會MOC指揮系統,是專為全運會廣州賽區設計的賽事指揮系統。全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數字技術部副部長、廣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總工程師李剛表示,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賽時保障和賽後轉型路徑,賽後系統85%的軟件功能和設備將轉為城市基礎設施,推動賽事服務與城市管理一體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