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着唐裝包元宵 徐莉「活教」中華文化

時間:2018-04-11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徐莉認為學校的使命是正本清源,應讓學生清楚了解香港的歷史

  在許多人眼中,「之乎者也」看似無聊又難記,中文科晦澀難懂又難學?許多文憑試考生就在文言文遭遇滑鐵盧。創校剛半年的私立學校漢鼎書院,偏向虎山行,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弘揚中華文化。學校創辦者之一、校監徐莉表示,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課內要求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應用於辯論、戲劇表演等多個方面,課堂外則會舉辦多元的「文化活動」,穿着唐裝走秀,或者一起包餃子、包元宵。/大公報記者 湯淩琰

  寓學習於遊戲

  穿上馬褂,鏗鏘有力朗誦「少年強則國強」;換上漢服,翩翩起舞演繹「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漢鼎書院的「中國文化之夜」,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跨年級合作,傳誦經典的同時,鞏固課堂所學。徐莉認為,學習中文可以很有趣,但要求教師善用教學方法。她說,學校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中學階段必修中國歷史,每周兩節。

  誦讀經典,若一知半解,豈非枯燥乏味,容易半途而廢?徐莉笑稱,如果學生死記硬背,或者「強制性要求」,效果未必好,「我們常常會以『集體闖關』的方式,與遊戲結合在一起,學生的興致很高,還會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合作。」

  文史哲不分家

  現代中國社會,更需要儒家思想還是老莊思想?生命重來一次是福還是非福?舌戰群儒、腦洞大開,這是漢鼎書院的辯論課,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分析方法,鍛煉邏輯思維。除此之外,還有表演與戲劇、圖書館課程,徐莉說,「文史哲不分家,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學生將所學應用或者演繹出來,才能學以致用。」

  學校重視中文,體現在方方面面,課堂之外,學校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硬筆書法比賽、圖書展等,還會在農曆春節、元宵節,組織全校師生包餃子、包元宵,雖然每個月的活動都不相同,卻都離不開「中國文化」的主題。徐莉表示,教育的維度是多層次的,學生必須走出課堂,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

  體驗「行萬里路」

  在剛剛結束的營地體驗周中(Project week),學校帶領全校學生去了北戴河,項目包羅萬象:與科技相關的有寫程式、製造電動車;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有草木染、茶道;與藝體相關的則有gaga球、射箭、繪製臉譜……

  徐莉解釋,由於學生年齡、年級不盡相同,體驗的項目也會不同。以茶道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就是欣賞茶具、飲茶,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聽茶藝師講解,如果非常有興趣,還可以和茶藝師「學兩招」。至於未來,徐莉表示,會按照學生年齡,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低年級學生以大中華區為主,高年級的同學則可延伸到東南亞地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