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維港夜話

時間:2018-04-09 03:15:14來源:大公網

  圖:璀璨維港夜景

  港島工作部王卉早前在中聯辦網站員工專欄撰文,講述其熟悉的維多利亞港,由當前迷人的夜景想起1861年在九龍發生的歷史一幕。當時的英國駐廣州署理領事巴夏禮(Harry Parkes)代表英國,把一袋盛滿泥土的紙袋交給清朝官員,再由清朝官員交回給他,以此表示九龍半島的移交。到了1997年6月30日深夜到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的交接儀式在維多利亞港邊的會展中心舉行,歷史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在維多利亞港完整地轉了一圈,走完了一個輪迴,迎來了一個新起點。

  王卉又說,近年香港流行的「本土」這個詞,但什麼是「本土」?王卉稱,我們需要好好深思,真正的「本土」是什麼含義?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有人曾半調侃半嚴肅地說,「本土」真正的含義,就是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最大的依靠就是國家,香港文化本來就根源於中華文化母體,最核心就是大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風俗文化,無論從地域架構、文化傳承、經濟依託到族群組成,她和國家的血肉聯繫從來沒有斷過。

  王卉強調,俗話有雲:「同文同種、同聲同氣」。絕大多數的香港人不是來自內地,就是內地移居香港者的後代,香港書寫的文字是繁體字,更能表達得出我們五千年悠久的傳統文化。香港講得最多的粵語,比較接近秦漢時期的關中話;在北角街市處處響起的閩南話,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話;在上環經常能聽到的潮州話也屬於閩南語系;在元朗,你還可能會聽到圍頭話──一種更古老的中原遺音。

  王卉續指,香港喜歡拜關二爺,也少不了盂蘭勝會,新界有春秋二祭、族田、鄉約和宗祠,北角的新光戲院上演的粵劇幾乎每晚滿座,哪怕一個小小的鵝頸橋底,還有非常傳統而且香火鼎盛的「打小人」,每逢農曆驚蟄更是人頭攢動。這一切都融入港人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生命的基因如何能割捨和分離?就像美麗的維多利亞港把香港島、九龍半島,甚至是新界與內地緊緊聯繫在一起,命運與共,休戚相關!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