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颱風命名及如何向病人介紹醫生,原來都「有段故」
手上這本書《細節》原名為「The Small Big」,三位作者從大量生活現象及相關實驗中,提煉出不同細節對人們認知和心理的種種影響。全書分52章,每一章討論一個細節,短小精悍又十分有趣。
楊田田 香港華菁會副秘書長
俗語有雲:「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的重要性廣為人知。但作者仍能從生活中大量被人熟視無睹、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細節中,挖掘出深刻的內容。以人們重視自己的名字為例,在生活中,人們對自己名字有天然的認可,尤其是首字母。作者引用了一位心理學教授的研究,如果某人的首字母剛好和颱風的首字母相同,那麼他更容易捐款。
颱風命名影響賑災捐款
所以,氣象組織只需要一個簡單方法就能提高颱風賑災捐款數額,就是以常見名字給颱風命名。
另一個已經為人廣泛使用、基於人們重視自己名字的技巧,就是在溝通中多次提到對方的名字。想想我們日常收到的信件,是不是看到自己的名字,比看到「敬啟者」更有親切感?
另一個例子是人們容易相信專家。作者引用的研究指出,每當專家建議出現時,大多數受試者大腦中負責批判性思考和反駁的區域就沒那麼活躍,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今時今日,人們接收大量資訊,因此人們潛意識希望花最少的時間決策。而人們認為專家已經在特定領域花費了足夠多的心思和費用,所以他們的專業性應該更高,也就更值得信賴。由此出發,作者強調在溝通時構建「溝通資訊」的重要性。因為實驗表明,一場溝通能讓受眾改變多少,不在於溝通內容,而在於受眾在收到溝通資訊後,對自己說了什麼。
推薦年輕醫生加「水準很高」
一個精彩的例子就是醫院前台為患者推薦年輕醫生。如果前台說:「我可以給你安排一位年輕醫生」,多數受眾的內心反饋是:應該很沒有經驗,甚至不稱職吧。因此在行動上會表現為拒絕。但如果換一種說法,前台說:「我可以給你安排一位水準很高的年輕醫生,剛剛從醫學院畢業。」那麼,受眾在心裏很可能作出「醫生水準很高」、「剛從醫學院畢業」的二次宣傳,在心中構建起年輕醫生的專業形象,對分派到來的年輕醫生也就更加接納。
總的來說,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溝通時一定要從受眾的角度思考。細節,作為溝通中的一種巧力,有四両撥千斤的作用。曾幾何時,我們所受的教育是「做自己」。但事實上,人們對於怎樣的自己才是真實的自己、怎樣提升自己,往往也不清楚。「做自己」有時反而成為放縱自己缺點的藉口。與其這樣,還不如換個角度,從把握細節、提升和別人的溝通技巧入手。
《細節》一書,由美國人史提夫‧馬丁、諾厄‧戈爾茨坦及羅伯特‧西奧迪尼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