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皎潔,清冷如水,依依高處不勝寒;收入卑微,捉襟見肘,淒淒塵世人自憐。
「月亮」為「夢想」,「六便士」如「現實」,多少人膽怯卻又飽含深情地遙望「月亮」,卻卑微地低下頭,繼續辛苦地賺取維持生計的「六便士」?「選擇」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課題,要跨出的第一步則是勇於改變生活的意志力和堅定的行動力。
最近又重讀了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激動與釋然。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毛姆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寫了男主角查爾斯.史崔蘭追逐內心所向的一生。平凡卻幸福的股票員史崔蘭,突然拋家棄妻,追尋成為畫家的夢想。這個過程中,史崔蘭不顧一切,傷害家庭朋友,表面上他被社會唾棄鄙視,但很多人內心又欣賞他的專注和才華,羨慕他真切、專注、熱情又鮮活的找尋自我。
那是一種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都能保持沉靜堅定的心,以及了解窮盡一生想獲取的人生經驗和生命意義。書中也提到過類似的疑問,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生活在自己最喜歡的環境中,寧靜致遠,與世無爭,就是浪費人生嗎?做一名威名遠揚的人,娶一位美艷絕倫的妻子,就是成功嗎?其實,這都取決於不同人如何看待自身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對自己的期待和對社會的責任。這個過程中,要堅定自己,尊重他人。
「我想畫畫」,史崔蘭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殖民帝國擴張時期。他前半生是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後半生是一個着魔的畫家,從倫敦、巴黎、馬賽到塔西提,最終找到了苦苦尋覓的伊甸園,傾盡一生的力量畫出最震撼的作品後,他默默死去,土著女孩受他生前所託將畫作付之一炬。無論喜不喜歡史崔蘭,誰都無法否認他是個天才。
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觸怒眾神,他要把巨石推上山頂作懲罰,但巨石快要到頂時,它就會滑脫至山腳,西西弗斯不得不周而復始地推動巨石。在很漫長的一段時光中,西西弗斯不停的絕望、煎熬又痛苦的消耗生命。直至他在無休止的機械重複中,發掘了生命之美:一種原始的力量,一種粗狂的野性。
恰恰是這種發現,令日復一日的推動巨石不再是徒勞,西西弗斯的苦難也就終止了。人性總是矛盾的,真摯中含有做作,高尚中蘊藏卑鄙,邪惡裏不失善良。你看世界的眼光,就是你自己。綜上所述,無非兩點,一是接納現實和自己,一是勇於追尋和改變。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道,你是否抬頭見到了寧靜又迷人的月光?
蔡嘉苓 香港華菁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