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豪貴為「新人票王」,家底顯赫。父親是香港一代大慈善家、知名實業家李東海,但李君豪初出茅廬時,並沒有跟隨爸爸步伐繼承父業,反而選擇從低做起,做個普通的「打工仔」,為兩餐「頻撲」。談起與父親的關係,李君豪先是沉默半晌,才道:「老竇對我好嚴格,但正因為這樣的嚴格才有今日,若沒有他,也不會有今日樂於聆聽別人的我。」
經歷起起跌跌 了解基層
李君豪在金融界打滾40年,並不如坊間所想像的「富二代」般順風順水,他直言自己一生經歷過上上落落,試過走投無路,深明窮困滋味,所以特別明白基層的想法,能與不同界別人士溝通。他認為,唯有聆聽不同陣營意見,才能獲得對方尊重,才可以解決問題,慨嘆現時年輕人在不同政治議題上鑽牛角尖,毫無溝通餘地,「溝通就與揀基金投資一樣,需要接納不同方面意見。」
李君豪以「一地兩檢」爭議為例,直言沒有一項政策可滿足所有人,但社會必須要以大局為重,「不同聲音好重要,但要作出平衡,『一地兩檢』明顯是令人民得益的,反對者不應再鑽牛角尖。」
他認為,法律的最終目的是保障人民利益,而非阻礙社會向前發展,呼籲反對者應多聆聽意見,不要只顧反對忽略效益。
或許正因着重與不同界別溝通,令李君豪「黃藍通吃」,獲取不少建制及「泛民」支持,成為新丁「票王」。但他卻認為是父親善心與成就,成為他參選助力,「當人知道我是李東海的兒子,本來無興趣聽我講的人都願意抽點時間,聽我的概念,改變他們的主意。」
憶父多次哽咽 感激身教
憶起父親,見慣風浪的李君豪不禁多次哽咽,形容父親一生大公無私,捨己為人,「老竇是一個好慳的人,連襪子破了都捨不得丟,但一講到捐錢就好捨得幫人,自己慳埋慳埋都用來捐錢。」他說,非常感激父親的身教,才經歷到不同的事,做到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