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大寫意」轉變為「工筆畫」,成就有目共睹,措施堅強有力,前景鼓舞人心。香港如何畫好「工筆畫」?在前天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一帶一路」總商會舉辦的「國家所需 香港所長─共拓『一帶一路』策略機遇」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發表了「邁進新時代 共築中國夢」的主旨演講,就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四點希望:一是瞄準「國家所需」,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二是發揮「香港所長」,合力提升優勢互補效應;三是增強創新意識,不斷打造多元合作平台;四是弘揚絲路精神,積極促進人文交流。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張德江委員長的四點希望,可謂:「一語點醒夢中人」,他從戰略高度、全局角度指明了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着力點,既具有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對於香港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主動對接,善用政策之利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同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與沿海開放、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沿邊開發開放相互聯動,正在形成全方位的開放格局和東中西聯動發展的大好局面。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目標計劃、深遠意義、實施步驟和具體需求,主動與中央政府有關部門搭建政策、項目信息對接平台,完善溝通協調機制,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探索香港發展新路向,尋找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
古人雲:「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從空間布局來看,「一帶一路」面向世界,又與國內區域經濟板塊緊密相連;從時間軸線看,「一帶一路」是改革開放的新歷史坐標,過去40年,改革開放釋放了巨大「紅利」,下一步的改革開放「紅利」從哪裏來?「一帶一路」!認清了這個大局、大勢,就能認清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新定位,也才能認清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緊迫性。
對於香港來說,寫好「對接」文章關鍵在於兩筆:一是主動掌握國家所需。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國家陸續出台包括金融、貿易、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人才流動等領域的政策,香港應該主動與國家部委溝通,第一時間掌握政策動向,進行分析研判,一旦認定有利可圖,就應主動介入、快速跟進;二是讓國家及時了解香港訴求。國家在制定發展規劃時,會把港澳地區納入視野,通盤考慮,但就具體細節而言,香港計劃優先發展什麼產業?香港最想得到國家在哪些方面的支持?只有香港人自己最清楚。總之,「對接」的文章做得好,就能善用國家政策之利,為香港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源」。
據己優勢,提升合作效益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全球公認的最自由、最開放的經濟體,國際經貿聯繫廣泛,服務業非常發達。香港服務業門類全、人才多、專業化和國際化程度高,特別是金融、會計、法律、設計、諮詢等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之「兩文三語」通用、知識產權保護完備、市場和法制與國際接軌等有利因素,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委員長指出的上述優勢,舉世公認。近日香港連續24年被評為全球最佳自由經濟體,且以90.2的高分與第二名新加坡(88.8分)進一步拉大差距,應該說也得益於上述優勢。在「一帶一路」的視野下觀察香港優勢,必須認清兩個現狀。其一,「一帶一路」催生的現代服務業「蛋糕」非常大。「一帶一路」建設五年來,中國已同8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1份共建合作文件,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的產能合作,中國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24個國家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2017年「一帶一路」有關國家貿易額達1.1萬億美元。同時,中國還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第一,高鐵、核電、通信設備等高端裝備製造技術已達到國際一流甚至領先水平,「中國製造」走出去的速度、規模將會很大。其二,香港「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內地其他城市無法替代。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是國家擴大對外開放政策先行先試首選地,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最佳跳板,也是內地學習借鑒城市規劃、社會管理等經驗的重要課堂。正如林鄭月娥所言:「香港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節點,也同時擁有區位優勢、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專業化優勢和文脈相承的人文優勢。」
一頭是強烈的市場需求,一頭是明顯的傳統優勢,聚焦「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一定能提升合作效益,從「一帶一路」收穫不菲紅利。
不斷創新,發掘新的機遇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在「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共拓「一帶一路」機遇,也需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打造多元合作平台。他還指出了體制機制創新四個重點:着力加強大灣區內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創新因素跨境流動;結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着力推動創業模式創新;結合國家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着力開展新技術新業態合作;充分調動資源,着力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服務產品。
創新是時代的主題。「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在「一帶一路」視野下發掘香港發展機遇,不能繞過「創新」。委員長指出的四個創新重點,既着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聚焦香港的實際,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如能有效貫徹落實,必能破解長期困擾香港發展的諸多難題,發掘香港發展新機遇,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比如「着力加強大灣區內創新體系建設,推進創新因素跨境流動」就蘊藏着巨大機遇。「創新因素」主要有哪些?「創新因素」在香港與內地的流動過程中存在哪些障礙?從大灣區入手,為促進「創新因素」流動,香港需要做什麼?廣東的九城市需要做什麼?需要中央支持什麼?等等。
再比如「充分調動資源,着力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服務產品。」同樣蘊藏着巨大機遇。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測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達10萬億美元。目前的金融支持遠遠不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具備提供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本幣結算和貨幣合作的天然優勢。香港可以透過開展本地投融資機制創新,提高包括上市集資、銀行貸款、私募基金、債券融資等多元化投資渠道服務,開發滿足「一帶一路」建設所需的投融資和避險金融產品,如此,就能調動全球金融資源,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人心相通,營造有利環境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拓展的不僅是一個貫穿歐亞非的生意圈,也是融通東西方的文化圈。我們要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文明共融、民心相通,把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聯通起來。香港是國際化的大都市,融通東西方,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共存,在內地機構和企業走出去並融入當地社會方面完全能夠當好引路人、促成者。
在促進人文交流、人心相通方面,香港同樣能夠有所作為。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兩文三語」通用,在全球範圍內知名度、美譽度很高,在國際交往中比之於其他內地城市更有優勢。香港應該拓寬與內地合作的思路,在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香港不僅可以提供金融、法律、仲裁、會計等領域的服務,由於語言優勢和兼具中西方文化背景,香港也可以提供文化交流服務。香港的企業、商會、社團也應該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可以扮演「中華文化傳播者」和「內地企業走出去顧問」的角色,特區政府也可以為一些新發展中國家提供有關建立制度保障、城市管理的經驗和人才培訓,促進人心相通。人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五通」之一。人心通,則萬事通。生意圈,朋友圈,文化圈,三個圈環環相扣,互為支撐,相得益彰,認清這個道理,有助於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掘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已從「大寫意」轉變為「工筆畫」,張德江委員長的四點希望,就是「工筆畫」的着筆之處。這次論壇放在北京舉行,本身就體現了香港「對接」、「融入」的主動姿態,也體現了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坐言起行、務實有為的施政風格。只要全港市民一起努力,一定能把「一帶一路」這幅「工筆畫」的「香港部分」畫得更美更好!
(本文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