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廂本地家長爭名校,這邊廂雙非家長也瞄準心儀小學。劉氏一家是單非家庭,父親是香港人,母親及孩子早幾個月來港。去年八月在九龍塘以月租五萬的租金租下一個單位,為小孩子入讀區內學校作好準備。他們首選區內的喇沙小學,次則選九龍塘官立小學,其餘三、四則為華德小學及拔萃小學,劉太直言擔心子女不能入讀區內的名校,故為子女預先報讀私立學校。
派偏遠地區亦接受
早上七時許,新界上水80校網的陳式宏學校已有家長等候交表。排頭位是居住深圳的李太,盼孩子入讀北區或大埔學校,若派位太遠便回深圳升學。
跨境學童家長覃先生想兒子在本港讀書,強調北區是首選,但派偏遠地區也接受。跨境學童家長張太稱,若未獲派北區不會強行在本港就讀,她感激深圳放寬政策讓跨境生有更多出路。雙非家長周女士說,兒子為跨境學童,原居於深圳,但為方便兒子報考北區學校,與另外三名跨境母子「夾分」,以每人月租約四千港元同住在上水,她稱,其子確實住在該址,而非只為取得地址而報校。
育有三名子女的汪太稱,幼子就讀本港私立國際幼稚園,為讓幼子入讀名校喇沙小學,她在2014年由重慶來港,以月租1.3萬元於九龍城租下單位。「讀書不可以沒有房子,投資在小孩身上的錢,是要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