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普通讀者/當情緒成為了創造力(上)\米哈

時間:2025-09-15 05:02:10來源:大公报

  有時候,我們會被憤怒與焦躁淹沒。那是一種說不清的力量,衝撞身體,既想爆發,又在壓抑與失控之間。這樣的狀態,大概都寄存在傑克遜.波洛克的畫作裏,例如《秋天的節奏(No. 30)》。

  這幅作品是波洛克最具代表性的「滴畫」(drip painting)之一,畫布巨大無比,高超過兩米、寬逾五米,鋪滿了整個視野。乍看是一片混亂,黑、白、棕、藍交織成似乎隨意灑落的線條,卻在觀者凝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某種節奏感。

  題目裏的「節奏」,是實在的。創作時,波洛克將畫布放在地上,手持刷子、棍棒,甚至鐵罐,繞着畫布行走,揮灑、滴灑、潑灑顏料。這種方式不只是繪畫,更像是一種肢體的舞蹈。畫布成為了他情緒的場域,每一個揮動都帶着怒氣、痛苦、焦躁,卻又在重複的線條中形成了韻律。

  評論家羅森伯格曾為此提出「行動繪畫」一詞。他指出,波洛克所畫的不只是結果,而是整個行動的軌跡。換言之,畫布不再是靜態的載體,而是情緒的場地。這一突破,使紐約畫派躍升至世界藝術舞台,也讓「抽象表現主義」成為戰後藝術的核心。

  這樣的創新,並非來自一個冷靜思索的藝術家,而是來自一個幾乎被情緒撕裂的人。波洛克的人生,從頭到尾都在與憤怒和自毀之間搏鬥。他出生於一個破碎家庭,父親嗜酒、母親強勢,家庭關係長期充滿衝突。五個兄弟中,他是最年幼也最迷惘的一個,童年時看到父母的關係崩解,早已將憤怒深植於心。成年後,他自己也染上酒癮,經常暴力失控。朋友形容他「像有一個過大的引擎裝在身體裏」,能量無處宣洩。

  幸而,他找到了藝術。早期,波洛克深受墨西哥壁畫家與美洲原住民圖像啟發,試圖以原始符號去表達內心的渾沌。直到後來,他遇上了精神分析學與榮格理論,又逐漸找到一條新路,即將潛意識的爆發,直接用肢體動作傳遞到畫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