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觀無量壽經變」位於敦煌莫高窟第45窟北壁,為盛唐時代產物\資料圖片
近日,我閱讀了《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簡史》並不簡單,全書以15萬字、分六章敘述了敦煌石窟從十六國北朝到元朝的千年發展史。本書內容豐富,把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過程娓娓道來,為讀者普及了許多敦煌石窟方面的基本知識。
例如,為什麼會有石窟?原來石窟是隨着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主要作為修行和禮拜的場所。又如,為什麼大量石窟會出現在敦煌?原來是因為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接近西域,受佛教的影響極深。還有,為什麼石窟中既有神仙畫像,又有凡人畫像出現?原來因為這些凡人是該石窟的供養人,他們出錢來請畫師在石窟中畫出佛經的人物及故事。
石窟壁畫呈現樸素哲理
敦煌石窟有幾百個,其中內容最豐富、畫功最有力的是隋唐期間石窟的壁畫。壁畫有不同主題,例如佛像畫、故事畫和經變畫等。經變畫是指把經文的故事變成畫,大多蘊含着樸素的佛教哲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觀無量壽經變」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名從小受國王和王后寵愛的王子,長大成人後突然心生惡念,要篡奪王位。他先將國王囚禁,欲將其餓死。不果,又用鐵釘釘死國王。王后對此悲痛又不解,便問佛。佛說,原來當年國王盼子心切,問了法師,法師說國王有一子,但此人在山中修行,要功德圓滿後才能投胎。心急的國王,叫人斷了山中修行人的水源,使其餓死。此後,國王和王后還是沒有小孩。國王又問法師,獲悉山中修行人投胎變成兔子,要終了兔子一生才能再轉世變為王子。心急的國王又派人到處捕殺兔子,用鐵釘釘死兔子。此後王后才懷孕。王后聽完佛的解釋,感到十分後悔。
故事簡潔地表達了因果輪迴觀。通過壁畫的形式表現,對於當時的廣大信眾,這應該是通俗易懂的佛教教育。
歲月不會辜負有心人
另一個壁畫主題是裝飾畫,其中的藻井圖案,豐富而細膩,充滿動感。而且隨着朝代變化,作為藻井中心的蓮花和周邊花紋產生了各種變化。書中對於各朝代、各壁畫主題都做了全面的介紹。
本書作者趙聲良教授,是家父的大學室友。畢業後,出於對敦煌學的熱愛,趙教授遠赴敦煌開展藝術研究,從此扎根30多年。
據他分享,當年研究條件非常艱苦,沒電的日子裏,他和其他研究人員一起,舉着油燈蠟燭,開展基本保養研究工作。其間,他又自費赴日本攻讀美術史並取得博士學位。30多年沉澱,使他著作等身,成為世界上敦煌石窟藝術學專家。每次我見到他博學又儒雅的樣子,便在心裏告訴自己,歲月不會辜負用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