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洪為民倡構建「灣區人」概念

時間:2018-01-26 03:15:17來源:大公網

  圖:洪為民認為,發展一定要有一群先行者,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建構「灣區人」的概念

  首次當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內地與香港的融合早於改革開放已經起步,這種融合是出於兩地雙贏互利自然發生,如今更不會因為少數人反融合,這一歷史潮流就會被改變。他認為,發展一定要有一群先行者,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建構「灣區人」的概念。

  從「一帶一路」到粵港澳大灣區,從河套區創新科技園到內地與香港股市互聯互通,國家近年多項發展倡議和政策規劃都有香港一席。參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洪為民提出要用香港社會習慣的語言,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解釋給港人聽。

  香港作用是「併船出海」

  洪為民接受《大公報》專訪進一步舉例說,現時香港有意見以為,參與「一帶一路」就意味着要親身到中亞地區做生意,部分人甚至因擔憂不懂當地文化和語言而望而卻步。不過,在他看來,香港在其中的機遇和作用在於「併船出海」,以香港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服務,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洪為民認為,大灣區不僅是「你做我生意、我做你生意」的共同市場,關鍵在於能否將其打造為國際認可的中國品牌,令其與世界三大灣區齊名,從而形成長遠發展空間。他指出,如今香港的產業鏈並不完整、缺乏工廠和製造業,創科產業自主研發出的新產品,未來可利用大灣區內的完整產業鏈打向全球市場。

  洪為民說,他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建構「灣區人」的概念。在美國,不少人都會說自己住在Bay Area(指三藩市灣區),而非單一的三藩市或聖荷西,當地許多人在灣區各城市都有居所。將來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一樣,人們不去計較自己來自哪一城市,而是以「灣區人」自居。他認為,這需要大灣區在基建層面實現一小時生活圈,正如許多日本人居住在橫濱、返工在東京,基建的便利令人不覺得身處在兩個不同的城市,由此大灣區內各城市可更專注發揮各自獨特的功能。

發展創科需有清晰願景

  洪為民亦提到,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產業發展,回應了香港經濟缺乏新增長點的憂慮,但現時仍欠缺完善的論述,例如創科以外可開拓的其他產業、創科如何引領香港發展等,願景不夠清晰。在新崗位上,他希望在深入理解發展規劃背後含義的基礎上,從制定發展規劃的思路出發,向港人更詳細地闡述未來路向。

  「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的融合不可逆轉,這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早在改革開放、港英年代就已經開始。」洪為民強調,兩地融合發展並非為融合而融合,亦非源於中央單方面拍板,在雙贏互利之下,融合會很自然地發生。

  「任何一項政策或發展都不可能獲得社會百分百同意,但新發展一定要有一群先行者。香港的先行者可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前店後廠』模式的開創者們,其中不乏日後備受推崇的成功人士。今日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發展也必然有先行的成功者,他們發揮的榜樣作用必然會影響他人……我不覺得少數人高喊反融合,這一歷史潮流就會被改變。」

  展望未來,隨着港珠澳大橋、高鐵、蓮塘/香園圍口岸等跨境基建相繼落成啟用,洪為民相信在兩地民眾往來愈加便利之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融合會更加水到渠成。他亦呼籲兩地政府放下本位思維,減少政策上的人為障礙,並以更有效的便民和方便營商措施,配合人才流動和商貿流通的需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