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學者:設配對基金落實修志

時間:2018-01-23 03:15:32來源:大公網

  香港地方志編修如何突破「難產」的困局?有發起修志的學者指出,特區政府支援修志是「責無旁貸」,建議可由政府牽頭設立基金,鼓勵社會各界捐款,並由當局給予等額配對,既可讓修志工作獲得資金,亦顯示政府的重視。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表示,修志有助將香港、內地以至東南亞的歷史串連,解答對香港歷史的疑問,除了出版實體書,也可考慮將地方志電子化,增強與讀者的互動性。

  《大公報》昨天獨家報道香港地方志「難產」,啟動編修十一年「一卷也未出版」的困境。當年積極推動民間學者修志的前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接受《大公報》越洋電話採訪時指出:「問題是政府需要參與,提供資源。但(往屆)政府不想參與,不想對政治性歷史事件負責,以免引起社會爭論。」編修工作在在需財,陳坤耀提議由政府牽頭成立基金,鼓勵各界人士捐款,讓地方志編修獲得足夠資源推動。

  政府多年來不聞不問

  參與發動修志的教大副校長呂大樂向《大公報》記者表示,修志涉及龐大工程,包括大量資料搜集及整理,故必須有充足的資源支持才能成功。政府多年來對修志不聞不問,導致至今無法落實。對於陳坤耀提議由政府牽頭設立基金,呂大樂認為方法可取,但認為政府不能只做鼓勵角色:「你要讓人看到政府的重視程度,各界才有信心出錢,所以政府都要有份參與,例如採用配對形式,民間基金籌到一定數目,政府就出等額資金,帶起整個計劃。」

  談到香港修志經歷十一年但「寸步難行」,他認為與香港的文化有關。「香港的特色在於你有你講,我有我睇法,若以官方一言堂形式,好多人會斟酌內容的全面性、代表性,咁不如各有各做。政府牽頭爭議性一定高,當中涉及政治後果,為什麼要幫你們(學者)承擔?」

  緊貼時代需有電子版

  呂大樂表示,香港一直無編修地方志的文化,對地方志的認識只局限於對歷史有研究的人士,普遍香港人未必認為有修志的必要。但他指出,地方志有助在既有的歷史紀錄中發掘缺失,並將歷史中的空白加以填補,同時將香港、內地甚至東南亞的歷史串連,解答部分人對香港歷史的疑問,是有需要落實的計劃。時至今日,地方志不可能只以實體書形式呈現,必須更貼近生活,例如將地方志電子化提高互動性,亦要避免予人官方「一言堂」的感覺,免卻不必要的爭拗。

  2007年,《香港地方志》工程啟動,擬籌款二億五千萬元,於2013年編成10巨冊55卷《香港通志》,可惜迄今仍無着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