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最後一封電報\胡一峰

時間:2025-05-12 05:02:15來源:大公报

  二○二五年四月三十日晚上八點半,在通訊史或媒介史上,都值得記上一筆。這一天,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發出了最後一份電報,全文二百七十六個字,收報人為「廣大市民朋友」。這一天,是杭州電報業務的最後一天。據報道,這一天之後,內地保留發電報業務的城市只剩下北京。

  人類歷史上第一封電報發出於一八四四年。於國人而言,電報是舶來品。中國內地第一條電報線路開通於一八八一年。杭州的電報始於一八八三年,迄今已跨越了三個世紀。在我小的時候,用電報傳遞信息還比較普遍。家中老人常念叨的一句話是:你以後到遠地方去念書去工作了,要多給家裏寫信,急事就拍電報回來。等我真的到了「遠地方」讀書,長途電話已很方便,電報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手機大張旗鼓進入大眾生活的前夜,一度風靡的BP機與電報有幾分相似。一九八三年上海開通內地第一家尋呼台,恰好在杭州有電報之後一百年。沒幾年,「漢顯機」問世了,狹長的屏幕上能滾動出幾十個漢字,宛如今天的彈幕,更像隨身攜帶的電報。

  傳播學認為,媒介即信息。媒介還深度影響甚至決定着文法和文體。刻在龜甲牛骨上的古代文字十分簡練,即與材質特性及刻寫之艱難有關。電報是按字收費的,我印象中一個字大概一毛多錢,為省錢計,電報的內容盡量簡潔,一個字能講清楚絕不加第二個字,這樣的文字密度和硬度都很高,別有一種美感。作家海明威的文字以簡潔有力著稱,也被稱為「電報體」。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電報的實用價值幾乎徹底退出了生活,作為通訊技術的電報漸漸消失了,電報的審美意義卻會以「電報體」的形式繼續流傳。同時,作為通訊變遷的見證,拍電報或許還會成為文旅體驗項目。看發報員以「滴滴答答」的旋律講述光陰的故事,就像看「鋦瓷」匠人在碎瓷上綴補過去的時光,歲月流逝中的暖意撲面而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