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每日返工放工時間逼巴士逼港鐵,儼如動物大遷徙。《香港2030+》提出,善用主要幹道及鐵路的逆流容量,在傳統都會區以外創造大量就業職位,重塑就業分布,吸引市民「逆流而行」,在不增加新基建情況下,提升現有道路及鐵路的容量,達至可持續發展。
規劃署高級城市規劃師吳劍偉分析,現時居住在新界東北及西北的非都會區居民,超過一半人要到九龍、香港等都會區工作,故上班時間中由北往南交通流量,令主要幹道及鐵路不勝負荷,交通嚴重擠塞,但同一時間的逆向(南往北)交通容量未有善用,「返工時間從屯門出九龍是人逼人,但掉轉行就是另一個世界。」
吳劍偉指,《香港2030+》規劃在傳統都會區以外,創造大量就業職位,除了希望居民可在原區就業,同時亦希望重塑就業分布,吸引市民「逆流而行」,例如位於新界北的蓮塘香園圍,初步建議有一個工業邨或科學園,可創造大量就業職位,例如沙田居民能到新界北工作,就可善用逆向的交通容量,當局亦毋須投入大量公帑再起新基建以提供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