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徐先生慨嘆「員工啲人工都高過自己」 大公報記者朱樂怡攝
中產新一年荷包「縮水」,小老闆亦不例外。開設律師行的徐沛雄表示,今年平均要加薪10%挽留人才,律師樓亦面對加租二至三成,電費亦加價1.9%,但客人收費就無得加,「呢行而家競爭大,啲客一加價就走。」慨嘆「員工人工仲高過自己」。連帶自己「養車」、子女學費加價的壓力,身為律師的他竟然要做兼職司機幫補家計,新一年目標更要「踩多幾轉車」。
做了律師十年的徐沛雄月入大約六萬元,獨力照顧一家五口,每個月供樓已經用上四萬元,新一年率先「出血」的是其私人屋苑的月租車位,本來為了省錢租露天車位,但今年仍遭加價三成至每月2000元。因為他經常要去不同地方見客,每月油費、泊車費和維修費達4000元。駕車逾十年的徐沛雄表示,留意到政府泊車位愈來愈少,私人停車場卻年年加價,預計今年要花多1000元泊車。
徐先生年僅七歲的大女就讀國際學校,新一年學費再加1000元至每月9000元,明年細女又要入英文幼稚園,料每月再多一筆5000元的費用,每月所剩無幾。故他近年開始做兼職司機,每逢周末和假期晚上,會犧牲部分與妻女相處時間,駕車「搵外快」,每月多賺約一萬元。在新一年的加價壓力下,他的目標是每月做多一倍兼職生意,幫補家計!
單親媽樂觀心態面對壓力
夾心中產更不易做,加價風潮下根本「慳無可慳」。住在杏花邨的李女士是單親媽媽,月入約8000元,年約24歲兒子確診患情緒病,因為不適合上班,加上前夫已經無給贍養費,李女士要獨力負擔二人的生活費。計及車費、兒子的生活費以及屋苑管理費,每月只剩下不足2000元食飯。為了慳錢,李女士每日都會等到下午茶時段才吃午飯,晚飯更一定不會出街食。她樂觀表示,新一年就算面對加價壓力,仍然想自力更生,不想向政府申請津貼,因為「比我窮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