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從星洲科技發展 看港創新文化

時間:2017-12-14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新加坡與香港地理環境相似,彼此都是地少人多,但創新的步伐卻比香港快得多了

  科學的發明或發現,每每經過漫長的研究,但探索很多時如墮五里霧中,仿似走入死胡同,找不到出路,偶然得到旁人或同儕的一句提點,或靈機一動,則頓時大徹大悟,科學史上不乏這等事例,例如德國的化學家F.A. Kekule(1829-1896)對苯(Benzene)結構的研究,百思不得其解。傳說他某晚夢見火堆中有一條火龍,首尾相接,不斷在火中轉動,他得到這靈感,醒來即破解了苯的結構,沿用至今。

  怎樣解釋創意的發生呢?其實創意的出現不可能是「靈機一觸」,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它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思考,建立了很多信息,只是眾多的零散信息是沒有聯繫,到思考成熟便把眾多的信息連結和綜合起來,創新的發明或發現便出現了;所以創意不是忽然而至,一定是奠基於堅實的學問基礎,F.A. Kekule由夢境破解了苯的結構不是偶然事件,他是經長期研究,朝思暮想地記掛,於是發生了火龍的夢境,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創意是研究學問歷練的產物。

  香港的創新文化的發展,由數碼港至科學園都搞得不算成功,不似新加坡把創新科技應用到日常生活,例如很多新加坡銀行已用機械人處理和簡化日常工作,例如借貸、信用卡申請都由機械人代勞,減輕銀行工作人員的壓力;新加坡政府將由2022年開始,在榜鵝、登加和裕廊三個地區試行定時無人駕駛巴士服務,以進一步了解如何安全地在星洲大規模推行無人駕駛。

  人才是創新之本

  在創新科技文化方面,我們見到新加坡有廣闊和明確的願景,反觀香港的議員都把精力投放在議題的爭拗上,使政府的行政工作舉步維艱,科創局也沒有積極推廣創科文化,所以香港社會對應用新科技都裹足不前,例如手機支付服務在香港流行不起來,港人只停留在八達通的階段,香港人在口號是推行創科經濟,但卻沒有推展實質的工作,發展的情況是未許樂觀。

  人才是創新之本,本港科技人才卻無以為繼,中學選修理科學生的數目持續性減少,大學理工科收生的質素也差強人意,人才斷層的情況令人擔憂。要提升香港社會對創新文化的認同,提升同學對理科的興趣是當務之急,家庭方面要有從小學科學、喜愛科學的氣氛,另外也要推廣科普知識,讓社會認識新科技,推廣敢於嘗試新科技的風氣,畢竟創新經濟必須有市場支持才可以發展起來。

香港科學創意學會理事

  潘永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