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曾敏捷報道:政府覓地建屋漸見成效,但公營房屋建屋進度仍然「大落後」。運輸及房屋局最新估算未來五年有逾1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平均每年落成量約兩萬伙,但僅相當於長遠房屋策略每年2.8萬個單位供應目標的七成。
近年建公屋時,不時要改劃非住宅土地,受部分公眾反對,運房局慨嘆覓地艱難,過去七年諮詢區議會項目中,約八成不是可即時發展的「熟地」,改劃需時,有項目涉及大量申述及司法覆核官司,落成時間延遲了三年,亦有項目的單位量需大減三成。
運房局提交立法會文件顯示,未來五年房委會的公營房屋落成量達9.68萬個,倘若計及房協的單位,未來五年的落成量則達10.03萬個,包括7.52萬個公屋單位及2.51萬伙出售房屋,與之前四個五年期相比,供應量持續增長,平均每年有1.5萬個公屋及5000個資助出售房屋,但仍遠低於長策平均每年兩萬公屋、8000個資助出售房屋的供應目標。
平均每年1.5萬個
當局最新披露資料顯示,2021至2022年度有540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落成,分別位於沙田馬鞍山路及東涌第54區,分別提供2100及3300個單位。但原擬於2019/20年度落成的東涌第27區共1200伙單位,則延誤一年至2020至21年度落成。
立法會議員、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柯創盛指出,未來五年已踏入《長遠房屋策略》的後五年,過去政府一直強調到《長策》較後階段,公屋的供應會有所增加,但未來五年的公屋供應僅得7.5萬,即每年只有1.5萬個單位,只達《長策》每年二萬的75%,落差極大,勢必令輪候時間掉頭回升。因此,政府在短期內應審視規劃作私樓的土地清單,尋找合適的土地,轉作公屋發展,以彌補公屋供應不足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