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夏微上海報道:從最初的淘貨,到現在的shopping,互聯網的發展讓網購和移動支付改變着內地居民的生活,也讓在內地生活的港人切實感受着不同的生活便捷度。
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上海的唐浩雲雖然是90後,卻不是一個老資歷的網購者,「我是在有了雙十一購物節後才開始多用淘寶的。愈來愈方便,從一開始的一些小東西,到後來買衣服,現在買日用品,甚至新鮮水果和海鮮都可以買到了。而且貨源都不錯,讓人感覺真材實料且實惠。」
手機殼街賣50元網購15元
唐浩雲說,「妹妹生日,以前想買個東西寄給她,現在直接Tmall訂單,地址寫她的,附上生日祝福卡片,很完美!」不僅如此,現在他的手機殼壞了,完全不會想到跑去店裏買,而是直接淘寶,「實體店賣50元的手機殼,網上可能15元,因為實體店有租金、有倉儲、有運費、有人工等成本……」
唐浩雲表示,特別是隨着移動支付的興起,網購更加不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shopping,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看電影為例,「上學的時候還擔心畢業了就再也不能用學生證買半價電影票了,結果現在直接網上買,和當年學生價優惠差不多,甚至更便宜。」
不僅如此,出行中,「香港還要打行程單等一些材料特別煩,這裏網上買票,網上登機牌,沒行李託運的話直接帶着手機走進安檢就登機了。」
發展需考慮當地商業環境
另一邊,在內地生活及工作了七年的劉奮洋告訴記者,平日常駐上海,但偶爾需要到北京出差的他完全能夠感受到網購的便利。「上一年八月份,由於北京需要裝修辦公室的原因,我們通過網購把公司全部辦公桌、椅子、櫃子等都買好,並安排好師傅安裝。」對於當時在上海的劉奮洋來說,北京要比上海還要大,線下購物會更為不便,特別是這些「大物件」,可是通過網購,就能夠「今天購買明天收到。」
不過劉奮洋也坦言,其實網購在香港於1997年到1999年就已經出現了,但在他看來,由於香港畢竟是已發展地區、對比內地一線城市香港面積不大,且香港的日常城市生活已非常方便,便利店大型商場等就在身邊,所以「網購的發展也需考慮當地的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