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食 色/雞蛋仔江湖路\判 答

時間:2025-10-09 05:02:31來源:大公报

  說到雞蛋仔,港人就像聽見「落雨收衫」那麼自然,腦海中自動播放模具翻轉的場景,順帶一股蛋香,也跟着飄出來了。這是一種介於蛋糕同華夫餅之間的神奇存在,外酥內軟,一顆顆圓潤的小球整齊排列,不張揚、不刻意,如同這座城市本身,務實中見精緻,匆忙裏藏人情。

  雞蛋仔的誕生頗有些無心插柳的意味。相傳一九五○年代,街頭小販為了不浪費破損的雞蛋,便靈機一動將它們打散調成麵糊,倒進特製的模具中烤。這個看似簡單的創意,卻意外催生了一個傳奇。做雞蛋仔,其實很像拍港片,場景不用多大,道具卻得精,一招一式都飽含心思。一個蜂巢狀的鐵模,一桶麵糊,就是整套班底。麵糊不外乎雞蛋、糖、麵粉和牛奶,聽起來實在平庸,比例卻不好操控:雞蛋負責膨脹,可太多會癱軟;糖不足就沒有表面的「黃金脆甲」,但也絕對不能過量。調好的麵糊倒進預熱完的模具中,均勻地鋪滿每一個凹槽。合上之後烤個兩三分鐘,其間一定要不停翻轉,確保兩面受熱均勻。不同比例的麵糊也決定着不一樣的製作時間,少一秒會濕,多一秒太硬,全依靠對自家秘方的熟悉程度。等做好開蓋,一股熱浪「呼」地撲出來,一圈金黃的蛋仔橫空出世,香氣跟你撞了個滿懷。

  等張開口,這股「脆中帶軟,外焦內糯」的勁兒,就是最大魔力。好吃得直截了當,還不似其他小吃那麼油膩,哪怕去趕下一個攤兒,依舊綽綽有餘。當年的「平靚正」,幾塊錢買到熱呼呼的滿足,比拍拖還穩定;如今多了創新,巧克力、芝士、鹹蛋黃,還能走到紐約、倫敦、新加坡。可我卻仍愛這裏的「古早版」,多少個冷雨街頭,它來幫你呵手,掰下一個個小蛋仔,暖到舌尖,甜上心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