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公布2016年貧窮情況分析報告
大公文匯全媒體綜合報道:政務司司長暨扶貧委員會主席張建宗今日(11月17日)下午主持記者會,公布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的分析。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博士、政府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以及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首席經濟主任吳慧蘭陪同出席。
這次是自扶貧委員會在2013年首次公布官方「貧窮線」以來,第五次按年編制「貧窮線」並更新貧窮情況分析。這有助政府持續了解本港的貧窮情況、評估政策成效,及引導政策制定。
在2016年,經濟溫和增長及勞工市場穩定,「貧窮線」門檻隨住戶收入改善而全面上升。與2015年比較,2016年政策介入前的貧窮數字輕微上升,貧窮人口為1352500人,貧窮率為19.9%。在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2016年的貧窮率微升0.4%至14.7%,貧窮人口微增24400人至995800人,連續第四年低於100萬,貧窮情況大致平穩。
人口老化增加扶貧難度 政府工作力度有增無減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張建宗指出,貧窮情況數據反映眾多影響因素的綜合結果,包括政府扶貧政策措施的推行、受惠於政策措施的人數、經濟情況、整體就業收入的變化,及人口結構轉變等,部分因素並非政府所能控制。例如香港人口高齡化的持續趨勢,對整體貧窮數字構成上升壓力。2016年居於家庭住戶的長者人口比例較2015年上升零點六個百分點(即45 600人)至百分之十五點七,而長者大多已退休,一般沒有穩定收入。由於「貧窮線」單以住戶收入為指標,並無計及資產,因此無收入的長者會被界定為貧窮,而65歲及以上長者的貧窮率超過三成,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別。故此,2016年整體的貧窮數字輕微上升,並不代表政府的扶貧工作成效減退。事實上,政府過去五年間投放於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由428億上升至733億,大幅增加七成一,反映政府扶貧工作的力度有增無減。
在政策介入的成效方面,2016年政府的恆常現金項目繼續為貧窮住戶提供有效的支援,成功令356 600人脫貧,令貧窮率下降5.2%。其中,設有經濟審查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的減貧效果最為顯著,分別令整體貧窮率下降2.8%及1.5%。而2016年的非恆常現金項目把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進一步降低至百分之十三點七。至於在計及非現金福利(主要包括公共房屋)後,有額外287 300人脫貧,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下降至百分之十點四。這反映公共房屋在政府的扶貧工作方面擔當重要角色。
就業最能擺脫貧窮
政府扶貧工作的力度有增無減
貧窮情況分析亦顯示,就業依然是脫貧的最佳途徑。在2016年,隨着經濟溫和增長及勞工市場維持穩定,加上在2016年5月推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計劃,在職住戶的貧窮人口繼續減少,政策介入後的貧窮率為8%,是有紀錄以來的低位,遠低於整體14.7%的貧窮率。另一方面,綜援的個案數字亦反映經濟情況與促進就業的關係。截至今年九月底,綜援的失業及低收入個案由2009年起連續下降約100個月,分別跌至13415及4641宗,累計下跌幅度達60.9%及71.6%,綜援的失業個案數字更是回歸以來最低。這趨勢反映在經濟情況向好的環境下,就業職位充裕,市民普遍會選擇透過就業改善生活,自力更生依然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政府會繼續致力發展經濟,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鼓勵市民透過就業改善生活。
至於在2016年5月起推行的低津計劃,其扶貧成效首次反映於貧窮情況分析當中。在2016年,低津計劃令5600個非綜援在職住戶、共22900人脫貧,令整體貧窮率下降0.3%,成效不俗。這些透過低津計劃而脫貧的住戶當中,共有9500名兒童成員,令18歲以下兒童的貧窮率(政策介入後)比2015年下降0.8%至17.2%,是有紀錄以來的新低。低津計劃的政策目的是鼓勵基層家庭持續就業,並紓緩跨代貧窮,而數據正好反映計劃有助在職家庭脫貧,並為這些家庭內的兒童提供支援。《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公布了一系列改善低津計劃的建議,以加強計劃的扶貧及防貧功能,而計劃亦將易名為「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有關的改善措施預計將於2018年4月1日起實施。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圖片來源:香港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