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家Amos Tversky的辦公室裏,白板上寫着一條奇特的方程式:Sat2 = E2 + E1 - C1。這不是數學習題,而是一個關於快樂的公式。Amos Tversky與Dale Griffin花了無數個午後,討論幸福與滿意的起伏:為什麼一趟南西班牙的蜜月能讓人此刻感到喜悅,卻又在未來的平凡時光裏投下陰影?
他們發現,幸福從來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種「被記憶調節的平衡」。那頓絕妙的晚餐,其快樂並不止於味覺,而會在往後的每一次用餐中被記起、被比較、被重新定義。
在這條方程式裏,Sat2代表「這一次事件的總幸福感」,E2是「當下的愉悅」,E1是「過去的愉悅」,而C1則是兩次經驗之間的落差。舉例來說,我在一間餐廳所感受到的幸福,不只是來自這一次用膳的味道,還加上了上次在此的回憶,再扣除兩次經驗的差距。人類的快樂,便在這些記憶與對比的權重之間搖擺。於是,一條看似冷靜的等式,道出了某種溫柔的啟示:我們並非活在當下的快樂事件,而是活在「如何記得快樂」的方式之中。
換言之,記憶快樂比經驗快樂更加重要。心理學稱之為「擁有效應」,即過去的幸福經驗會在記憶中持續發酵,成為一種情緒上的利息。那一次久違的重逢、一趟無計劃的旅行、一個夜裏溫柔的擁抱,都會在記憶裏被再度體驗,甚至比當下更甜美。然而,記憶並不只是恩賜,它也有對比的殘酷。另一種效應稱為「對比效應」,意味過去的極度快樂會讓現在顯得平凡,我們總是拿昨日的陽光,去衡量今日的陰影。
於是,記憶成為一種雙刃的存在。它能延長快樂,也能削弱快樂。幸福的數學式,也因此變得複雜。快樂,不只是此刻的滿足,而是當下經驗與過去記憶之間的平衡。若過去的回憶是柔和的光,當下的黑夜也會變得可忍,而若過去的榮光太過耀眼,眼前的平凡又難免顯得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