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象山邨荃灣信義學校已荒廢多年,校舍外籃球場經常有青年聚集
荃灣象山邨一間荒廢了六年的校舍,經常有人潛入探險及作廢墟拍攝。前晚深夜,警方接報該荒廢學校內人聲沸騰,燈影重重,警員到場在校內禮堂內截獲六名身穿校服及便服的青年男女,現場消息稱,有人表示潛入校內只為探險和拍攝塗鴉,警員警誡他們及登記資料後,各人獲准離開。這已是六日內,第二宗有人潛入荒廢校舍的案件,《大公報》今年五月,一篇標題為「廢墟攞景取物易墮法網」的調查報道曾經揭發,時下興起一股「廢攝」熱潮,但進入「以為」荒廢的地方「廢攝」,很容易墮入法網。\大公報突發組
再遭潛入「廢攝」的荒廢校舍是位於荃灣象山邨內的前荃灣信義學校。根據資料,荃灣信義學校在2006年收到殺校令,於2010至2011學年正式停辦。前晚深夜十時許,警方接獲報案,指發現多名青年經學校大閘底一個大洞,潛入荃灣象山邨內廢置荃灣信義學校校舍。警員到場,與保安員一同進入校舍逐一樓層搜索,並用手電筒跟查課室。稍後,警員在校內禮堂發現五男一女,他們年約14至16歲,分別身穿校服及便服。經查問後,眾人聲稱進入廢校為了探險,初步事件不涉及刑事成分,六人在警誡後獲准離開。
「廢攝」是近年一種盛行的拍攝題材,是將被廢置的建築物作為拍攝主體,留住拆卸在即的建築物最後一刻,有人指是為歷史補白。荒廢校舍、舊廠房、無人大宅、廢棄軍營等均是「廢攝」的熱門地。有「廢攝」者表示,「廢攝」有潛規則,如上載照片時不會公開地點、不能組團進入建築物、不移動原本的擺設及盡量不會與保安員衝突。
擅闖可遭民事索償
《大公報》調查報道曾引述執業大律師陸偉雄透露,未經業主同意私自取走物品屬於偷竊行為。陸偉雄稱:「你覺得係垃圾,但嗰度係私人地方,業主未必覺得係垃圾,你攞走咗其實等同偷嘢。」此外,廢墟攝影在未徵求業主同意下,擅闖私人地方拍攝,或會招致業主追究,可能被民事索償,警方亦可以涉及遊蕩罪作出起訴。
上月30日,九龍牛頭角彩石里聖若瑟英文中學空置校舍內,有三名青年潛入。警員接報到場,發現校舍內有幾名十餘歲少年,向警員供稱入內是為了觀看及拍攝塗鴉,警員將三人帶上警車調查及登記資料,事件中無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