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殮房收費問題引發社會爭議,政府有關部門從善如流,迅速調整,將免費存放遺體期由3天延長至28天,及時拆彈,值得點讚。
其實,殮房收費並非簡單的「開源」或「減福利」,而是旨在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在人口老化挑戰下維持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調整。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公立醫院的遺體壓力愈來愈大,數據顯示,公立醫院死亡人數從2007年約32000人增至2024年超過41000人,殮房不勝負荷。醫管局已擴充設施,遺體儲存裝置空間從2007年的1500個,增至3360個,但遺體平均存放日數已上升至三個星期,個別案例甚至長達一年。醫院殮房同一貯存裝置不得不存放多於一具遺體。
應該說,引入收費機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公立醫院的殮房服務屬非醫療輔助性質,維持殮房運作涉及龐大人力、電力及設備維護成本,這些開支全部來自公帑。事實上,外國醫院亦有類似安排。例如,英國大多數國民保健署(NHS)醫院提供5至7天的免費遺體護理和儲存服務,之後按日收費,以確保資源分配合理。另一方面,收費機制旨在引導家屬盡早處理殯儀事宜,也可讓先人早日安息。
不過,今次有關措施在推出前似乎宣傳不足,未能讓市民充分了解和理解,結果引起反彈。醫管局從善如流,迅速調整。據介紹,現在延長時間後八成遺體將在免費期內離開殮房,剩下兩成中一半屬經濟援助或可豁免個案,預計最終需付費的僅佔一成左右。
新措施維持對經濟援助受助人及因不可控因素(例如死因裁判)導致延誤的家庭提供費用豁免,確保了收費不會對基層家庭造成額外負擔,他們仍能享有足夠的免費期,並在需要時獲得豁免。
現在殮房收費的及時調整,盡量在公立醫院服務的可持續性與人文關懷之間取得平衡,確保更精準有效,值得肯定。\陳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