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棄食具加重堆填區負擔!有民間組織去年發起「走杯」行動,鼓勵外賣自攜杯,轉眼一年,逾260間食店響應。《大公報》追訪多間食店,有大學校園食店表示,顧客自攜杯比率由10%增至40%,反應理想;但有茶餐廳的顧客反應冷淡,加入兩個月,零顧客自攜杯來。飲食界人士分析,自攜杯有三大困難:顧客習慣難改、飲品容量難量度、衛生安全憂慮。然而,「走杯」行動發起人認為,港人自攜杯意識已起步,樂見愈來愈多食店參與。/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楊綺青(文) 蔡文豪(圖)
綠色團體Smiley Planet去年10月底發起「走杯」行動(Go Cup),鼓勵顧客對紙杯和膠杯說不,改為自攜杯買飲品,成員逐一走訪全港小食店游說,響應的食店均在當眼處張貼標示,部分更減價一至三元,吸引顧客參與。
「走杯」一年,《大公報》過去兩天致電其中十間參與食肆,發現效果不一。香港城市大學校園內的「一念素食」,自攜杯比率一年間由10%飆升至40%(增加三倍),老闆凌志超認為,多人響應除因學生認為自攜杯較紙杯保暖,也跟方便溫習慢慢飲有關。
繁忙時間 「水吧師傅唔高興」
不過,位於牛頭角的「興記茶餐廳」,「走杯」效果卻未如理想。林老闆坦言參加行動至今兩個月,一個自攜杯的顧客也沒有。他又說,運作也會有困難,因為自攜容器有大有小,繁忙時間「水吧師傅一定好唔高興。」
有兩間分店的「飯意」情況一樣,加盟三個月,也是零顧客要求「走杯」。陳老闆分析,港人生活節奏要「快」,相信目前自攜杯文化仍難普及,政府須加強宣傳。
位於佐敦的食店「五穀豐收」,提供「走杯」減一元優惠,店員潘小姐坦言,「間中一個半個客『走杯』、『走盒』。」她說,顧客多是上班族,較多求方便,帶「住家飯」的才會在公司自攜杯子和容器。
喝後不適 責在食店抑顧客?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對《大公報》記者分析,「走杯」行動面對三大難題,「若繁忙時間,顧客求快求方便,習慣很難改;自攜杯若沒有刻度,難以量度容量,杯若太大,(給人)感覺飲品太少,杯若太小,又裝不滿;最重要一點是自攜杯是否清潔乾淨,如果顧客飲後肚痛不適,責任誰屬?」他認為,容量和習慣尚易解決,衛生問題則需透過訂立免責聲明,釋除食店憂慮。
「走杯」行動成員蔡詩琪接受《大公報》記者查詢時稱,活動成效視乎地區及食店性質,一年來成員已游說260間食店加入,連同已自行實施的連鎖咖啡店等,全港已有525間「走杯」食店,76%店舖提供折扣優惠。
蔡詩琪稱,本月進一步開拓「走杯星期五」(Go Cup Friday)活動,食店當天絕不提供外賣杯,若顧客沒自攜杯,可放下50元按金借用,已有八間食店參加。她承認,食店全面「走杯」的路仍然漫長,但對比過去幾年,港人自攜杯意識已提高,情況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