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身邊長輩和朋友說內地與香港使用科技的距離有很大差距。我早前因為發展「i愛你 傳真情『智能平安』」的居家安老平台及便商便民的「339到家」平台,不得不前往內地取經,到訪廣州市參觀了一些屋苑裏的物業管理規劃,見它們由管理以至居民的日常出入及生活,例如出入保安、於屋苑自動售賣、速遞櫃、報維修等等,只需一部手機便可以,充分打造了一個便商便民的智慧小社區。
政府經常說要發展「智慧城市」,但屢被指摘推動創新不力,其實香港推動創新和發展智慧城市上,輸在哪兒?主因有二,第一是港人的應用,雖然香港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高,但大多數人只停留在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用途,或是查查地圖及搜尋,只有少數人會利用手機使用金融服務、便民式平台或連接穿戴式智能產品。過往港人只沉醉於現金和八達通,什麼也害怕,如保安、私隱等問題。結果人人都停留在舊科技感到滿足,卻沒有意願真的採用創新科技。
第二是政府和商界沒有制定採購創新科技的政策,發展創新科技不只是政府一個持份者推動就可以,是政府及商界等加強發展創新科技,並加以應用於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港人推出的新科技,推出了政府、企業沒有採購、也沒有人使用。自然沒有人繼續投資,他們自然迫於往外國發展。
愈早發達的城市就愈是落後,香港創科落後不是因為資源不足,也不是缺乏人才,而是港府港人害怕改變。其一,我認為我們如果不摒棄傳統保守思維,根本是無法在數碼時代及時轉型。其二要發展「智慧城市」不如先一步一步由「智慧小社區」發展,一區一區推動,一區一區習慣應用。最後由「智慧小社區」合成一個「智慧大城市」,這才是更實際,更有效貼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