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大博士生赴滬實習:學到比想像多

時間:2017-09-22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姚祖輝(中)表示,實習計劃中鼓勵學生感受兩地的不同。圖左右分別為陳海棋、譚建源 大公報記者湯淩琰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淩琰報道:兩位參加「上港聯滬港優才實習計劃」的同學,目睹了內地廣大的市場,接觸了一批最早於內地發展的香港弄潮兒後,認為香港年輕人要敢於走出舒適圈,「行」多一步以了解不同的環境,為「獅子山下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十幾年前的上海,只有一個明珠塔,現時的上海,無論是陸家嘴還是靜安區,足以媲美香港甚至超越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生譚建源(Anson)笑言,上海的巨大變化讓他感受到了衝擊。他說,以微信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改變着人們的生活,「購物、吃飯、打車完全不用帶現金,生活實在是便利。」

  回歸館任導賞員練大膽

  Anson表示,現時香港有近七成的生意與內地有關,相反,外國在港的生意逐年減少。他坦言,「若想做商業律師,與內地的合作是無可避免的」。於上海實習的一個多月裏,他感嘆,「學到的比想像中的多」,擴展了人脈,了解更多的機會,有利於今後的職業發展。

  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應屆畢業生陳海棋(Jessica)表示,實習之餘曾在上海「香港回歸文化館」做義務導賞員,接待過行政會議兼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她笑言,作為香港回歸的見證人,「葉太不斷的幫我補充回歸當日的細節,讓我對回歸加深了印象。」她在後來的介紹中,會將葉太口述的部分歷史轉述給其他參觀者,「在這個過程中,我既是在學習,亦是在推廣香港文化,受益匪淺。」

  「港獨」侵校園絕對不可行

  自言曾經十分內向、不願與人交流的Jessica,現時與人對談時充滿自信,「不論是實習,還是做導賞員,提高了我溝通的技巧,對我今後的生活,包括見工,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談到「港獨」勢力入侵校園荼毒學生,陳海棋認為身邊的同學對內地認知不足,不少偏激的同學只看到了社會矛盾,而「以偏概全」般認為內地落後,「事實上內地人非常友善,國民素質亦在不斷提高。」她覺得學生應該「行多一步」,深入了解兩地的不同之後,再去思考自己的立場。譚建源亦稱,「港獨」解決不了香港的社會問題,沒有存活的可能性。

  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會長姚祖輝表示,在實習計劃中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兩地的不同,他欣喜地表示大部分學生會轉變看法,有不少學生為融入內地生活而申請內地電話號碼,或申請微信,與內地朋友保持聯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