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大學跨學科研究團隊揭示香港居民跨境使用內地醫療服務的情況。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引下,粵港兩地政府在跨境服務供給、醫療品質管制、醫師跨境執業、「藥械通」、長者醫療券使用、「跨境救護車」等多個方面通力合作,取得顯著政策進展,越來越多市民北上求醫。
香港大學(港大)一支跨學科研究團隊於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了香港居民跨境使用內地醫療服務及跨境流動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2011年前只有5.9%受訪者曾使用內地醫療;2012年至2019年增加至33.5%;2019年至2023年增至60%。使用過內地醫療後,對內地醫療品質表示滿意的香港居民比例從使用前的55%提升至使用後的73%。另外,團隊正在開發的「健康灣區」資訊平台計劃於今年10月1日上線,市民可根據自身需求查詢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資訊。
研究團隊在香港、深圳和廣州問卷調研了3500名香港居民,並深度訪談了140位香港居民、40名香港及內地醫療專業人士和20名香港及內地政府官員,組織了9場焦點小組討論。
建跨境資訊平台 打破就醫壁壘
研究認為,資訊壁壘是跨境醫療的首要障礙,香港居民因為對內地醫院類型、醫保體系、醫療收費等的了解程度較低,對內地醫療產生抗拒和擔憂。沒有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擔憂不熟悉就醫流程、醫療費用和不熟悉或找不到合適的醫生;使用過內地醫療的香港居民滿意「輪候時間短」,但最擔心醫療費用、醫療技術和服務品質。香港居民在內地多使用急診、內科、骨科、眼科、口腔科、中醫科等私立醫療收費較內地貴且輪候時間長的醫療服務。
研究分析顯示,受訪者的跨境醫療滿意度(五級評分)平均提升一級,其跨境養老意願提升12%,顯著推動香港居民跨境流動。
團隊建議,建設跨境就醫資訊平台幫助香港居民熟悉內地醫療;通過如鼓勵香港居民參與內地醫保等多種方式減少香港居民對內地就醫費用的擔憂;兩地醫療部門通力合作,利用內地有餘力的醫療資源,為香港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不擠佔內地醫療資源;統籌協調跨境醫療與香港公立、私立醫療的分工合作;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雙向流動,共建國際醫療服務(醫療旅遊)中心;推動跨境醫療與跨境養老、居住、就學、旅遊等深度融合,系統提升大灣區社會基礎設施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