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三年級 褚珏然
圖:和煦陽光的阿爾巴尼亞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八月中旬本人承蒙未來之星同學會資助前往巴爾幹諸國交流。旅程當中我們和大使館人員及當地青年朋友對談外,亦一睹不少名勝,可謂收穫甚豐。旅程初踏進阿爾巴尼亞時,當地和煦的陽光跟我們講着Mire(你好),讓我感覺到這南歐地域的親切,心中感激不已。
巴爾幹半島素為歐洲之火藥庫,各國往往因各種因素橫生枝節,甚或乎啟動戰爭的機器,最終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舊唐書.魏徵傳》記載唐太宗的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身為歷史系的學生,我一步、又一步踏進歷史的不同現場,例如在薩拉熱窩的拉丁橋就是當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公爵及其妻遭槍手普林西比槍殺的地方。1914年6月28日那兩顆子彈,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不僅如此,這座城市還留下南斯拉夫內戰時大大小小的彈孔,向大家訴說當時城市斷絕往來,市民孤立無援的感覺。此時此刻,當我俯瞰整個首都,那兩場戰爭的震撼感覺依然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幸好在本次考察的行程中,我們看見了一些曙光。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始,和平主義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而中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不結盟運動起,一直為這理念的舵手。根據建國後的《和平共處五點原則》,中國除了是永不稱霸的,亦不會干涉別國的內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行,也是向各國贈送一朵朵荷花。當我參觀波斯尼亞的希望隧道時,狹窄的通道雖令眾人行走困難,卻讓他們看到了潘多拉的盒子中剩下的希望。現在而言,當地的各種矛盾已有所改善,特別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務實主義經濟政策影響而放下分歧,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逐漸嘗到了成功的果實。
總結而言,筆者深信和平主義是世界向前邁進的不二法門。我們期望中國政府的角色隨着世界局勢轉變而舉足輕重,並衷心希望世界大同在不久的將來體現,讓這片昔日的烽火大地能變成人民安居樂業的宜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