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匯聚饒宗頤《心經》書法原作及繪畫作品 「般若墨妙」回望20年「心經簡林」

時間:2025-10-14 05:01:57來源:大公报

  左圖:饒宗頤書法作品《心經》。右圖:饒宗頤描繪大嶼山景致的巨幅圖作《霧裡鳳凰山》。\大公報記者郭悅盈攝

  適逢大嶼山「心經簡林」落成20周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與一新美術館聯合主辦的「般若墨妙:饒宗頤的《心經》與『心經簡林』」專題展覽現正於一新美術館進行。展覽匯聚饒宗頤的《心經》書法原作及相關繪畫作品,呈現藝術多樣性,並引領觀眾回望「心經簡林」的文化淵源與精神價值。是次展覽亦呼應一新美術館遷館一周年,期望藉此深化大眾對饒宗頤藝術與佛學文化的認識。由於部分作品尺幅較大,展覽分兩期進行,展期至2026年3月1日,免費入場。\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龔學青

  展覽設計將「心經簡林」的精神與書法藝術緊密結合。「心經簡林」於2005年落成,是全球最大的戶外木刻佛經簡群,由38根木柱,以∞型排列組成,寓意「無限」。其中37根木柱雕刻了饒宗頤的大字《心經》書法,最高的一根木柱則留白,象徵《心經》中「空」的思想。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時間軸,梳理了饒宗頤自上世紀30年代起與《心經》的淵源。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姚錫安表示,饒宗頤1980年遊歷山東泰山,深受石刻《金剛經》的啟發,於2001年開始用大字書寫《心經》。「他特別注重『無』字的書寫方式和停頓的韻律。早期創作受到名家的影響,但晚年寫得非常自由,充分展現了筆墨隨心的境界。」展廳右側大型《心經》書法作品,正是受泰山《金剛經》啟發而成。大字涵蓋三面牆,字體端正,引人注目。展廳一側,亦展出描繪大嶼山景致的巨幅圖作《霧裡鳳凰山》,將自然景觀與書法藝術融合,象徵心境的開闊與修行的恆久。

  呈現橫跨近40年《心經》對比

  另一展區由紅牆環抱,展示饒宗頤60歲至百歲的心經書法創作,橫跨近40年。作品風格多樣,從楷書、行書到草書各具特色,筆法生動,彰顯其深厚功力與心靈意趣。此區特別呈現1978年饒宗頣60歲時的行草書作品,筆力雄健、氣勢奔放,與2016年百歲之作的行書作品並列對照,後者線條較為輕盈、蘊含歲月洗練。兩件作品之間展示「心無罣礙」等核心詞句的書寫,凸顯《心經》的思想精髓。展區亦展出「題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拓本」,以及靈感取自大英博物館典藏文物的圖文作品等,呈現書法與藝術創作的多樣形式。為配合是次展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合辦「青山綠水:心經簡林二十周年座談」,將於11月1日在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行。座談會從藝術、建築等多角度探討「心經簡林」的意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