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同學們輪流參與敲擊銷釘,旁邊的同學喊着口號大聲喝彩 /「無止橋」供圖
「人生不能只有關於自己的經歷!」香港理工大學二年級的梁嘉琪給了自己這樣的人生定義,從中四開始參與「義教」工作的她,進入大學後加入了「無止橋」山區服務計劃。兩次建橋,讓她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梁嘉琪說,「當看到村民們發自內心的笑和樸實的感激,自己真的體會到了幫助人的快樂。」/大公報記者譚旻煦雲南報道
八月去到雲南文山六主村建橋,是嘉琪第二次參加「無止橋」專案了。竣工當天晚上,在六主村參加「無止橋」專案的60名來自內地和香港的同學舉行了一個小型的「分享會」,嘉琪在同學們的一片歡呼聲中上台,將上一屆「村花」的「榮譽稱號」傳給了「師妹」,並開心地說,「大家加油!」
難忘村民臉上笑容
在此次赴雲南六主村建橋的隊伍中,林翠碧和梁嘉琪一樣,也是一名來自香港的90後女生。翠碧此行最大的收穫,她說是見識到了簡單的快樂。
在村子裏,翠碧和負責後勤的同學們每天六點半起床,準備大學的早餐,其他同學們七點半起床做早操、吃早餐,然後就投入到一天的架橋工作中。他們就要開始準備當天的午餐、晚餐。翠碧說,在村子裏,她第一次見到那麼大的鍋,一次要煮近70個人的飯,雖然在家裏她偶爾也會做家務,可這樣的場面,她和很多同學確實是第一次見識。架橋和去做民生專案的同學們,中午回來吃過午飯後會休息一陣,因為陽光太強了,一般他們要到下午三點再出去幹活,每天的工作時間大約會有七八個小時。
此行最讓林翠碧感受深刻的是她體會了村民們簡單的快樂。她說,從他們進村開始,在路上遇到村民,他們會笑着跟你打招呼,小朋友們會整天跟着和你玩。還有橋建好了,村民們臉上露出的笑容,不禁都讓她感嘆,原來快樂真的可以這麼簡單。
「你能忍受十幾天不洗澡嗎?」
這是一個所有申請參加「無止橋」的香港學生都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因為「無止橋」所到的地方,一般都是內地較為偏遠,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的地方,十幾天不能洗澡真的不是一個玩笑。
嘉琪和翠碧來參加「無止橋」之前,都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嘉琪思考之後決定,為了幫助別人,她忍了。翠碧也覺得,自己出點力可以幫助他們,這個精神足以支撐她十幾天不洗澡了,於是,兩個女生都來了。
還好,這次到的雲南六主村比她們想像中條件好很多,他們來到村子就住在村委會的辦公樓裏,帶着睡袋七八個同學在一間。這裏除了有較乾淨的廁所,基本上每天還能洗個澡。
「無止橋」慈善基金今年成立十周年,在這十年的時間裏,3200餘名香港和內地青年學生一起,在內地不同的省份架起了47座「無止橋」,也在兩地青年間架起了相互了解、交流的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