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歷史學者:講「支那」等同辱國

時間:2017-09-09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圖:葉德平對「支那」二字絕對「反感」和「反對」

  【大公報訊】記者賴振雄報道:「支那」二字源自梵語,原為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成為輕蔑中國的意思,及至日本侵華後,日本人用作侮辱華人;時至今日,提起「支那」,令人聯想到日本侵華、八年抗戰的苦痛,在華人社會,公認此二字等同辱國。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指出,早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古代佛教徒以印度為世界中心,自稱「中國」,中國則被稱為「支那」,隨着古印度佛教經典傳入中國,「支那」二字也傳入,但當時只是一種稱呼,並無貶義。

  「支那」二字,由稱呼轉化為貶義,要由中日甲午戰爭說起。清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從此日本人眼中,「支那」二字等同「手下敗將」,帶有輕蔑之意。早於當時出版《中國人留學日本史》(1895年),已記載中國人留學時,被日本人看低。

  1930年,當時的民國政府已堅決表明,絕不接受「支那」二字的稱呼;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支那」成為日本右翼分子用作侮辱華人的稱號;時至今日,只要有人說起「支那」,都會令不少中國人勾起日本侵華的慘痛回憶,對於親歷抗戰的中國人來說,更是切膚之痛。

  現時部分香港年輕人,辯駁「支那」只是一種稱呼,並非辱國。葉博士認為,那些人不是認知不足,就是沒同理心、欠缺個人修養,他個人對「支那」二字絕對「反感」和「反對」。對於短片中有人以「支那人」辱罵內地學生的行為,他也絕不認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