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作為歐洲古典音樂形式東漸已逾百年。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展,各有卧虎與藏龍。如何籌集資源、糅合數十精英演奏管弦鉅作,難度近乎奇跡。
上周五亞洲現代交響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首演音樂會。新樂團突出「現代」,以選演新作品為甚。兩場十首曲目一半是亞洲作曲家的作品,原來背後有一崇高理念。
創團的藝術總監吳懷世演出,首先以中、英、韓、日等語言道出「你好嗎?」然後說:「那是台上樂手們的各自語言,但音樂是他們的共同語言……這樂團旨在聯合亞洲人的管弦實力,我們都是鄰居。」節目單的設計也富有特色,七十位成員的名字全部以英文及本國文字列出,漢字也分繁體、簡體,一目了然。從英語拼音也分辨出馬來西亞、澳門的華人樂手。總體超過一半是韓國樂手,包括兩位首席。這大概與吳懷世多年在首爾指揮有關。
音樂會以法國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開始,獨奏是有份主辦是次演出的黃家正,與樂隊多次擦出火花。次樂章就如樂譜所言「極慢板」,悠長獨奏後的一段英國管獨奏,印象深刻。接着是北京作曲家葉小綱同樣為樂隊及鋼琴譜寫的《青芒果香》,其中馬林巴琴打出朦朧的果香效果,縈繞全場。難得請來作曲家親自監聽,也上台祝賀(附圖)。首爾作曲家陳銀淑《突然使勁》將貝多芬解構重組,趣味盎然。
接着兩首熱門古典作品俱以高水平演奏,達到炫技目的。史達拉汶斯基《火鳥組曲》弦樂層次感強,〈地獄之王〉低音大鼓分貝極高,〈搖籃曲〉巴松獨奏娓娓動聽,終曲漸強處理細膩悅耳。拉威爾《波萊羅》聲部首席各自炫技,最後全奏乾淨利落,全場報以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