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回收業逐步萎縮,內地收緊回收廢物進口政策,勢將令行業雪上加霜,為支援業界應對逆境,環境保護署轄下回收基金昨日宣布,新推兩項資助計劃,包括預留2000萬元,資助塑膠回收業購買「拉粒機」等機器,將廢膠製成「塑膠粒」,運輸往內地,另預留5000萬元,鼓勵回收商購買回收壓縮車,減輕收集及運輸成本。回收業界、環保團體均歡迎計劃,但認為部分措施未能對症下藥。\大公報記者 趙凱瑩 許嘉信
本港約九成出口廢料輸往內地,國務院辦公廳早前宣布,今年底起禁止入口廢塑料、未經分揀廢紙等24類固體廢物,廢塑料必須加工成「塑膠粒」,廢紙則須分類為報紙、瓦通紙及辦公室用紙三類。本港回收業界表示,在內地新措施下,不排除在本港「停收」廢塑膠、廢紙等回收品。
每項上限100萬
針對內地新措施要求,回收基金昨日公布,預留2000萬元,在現有「企業資助計劃」下,新增一項「標準項目」計劃,資助回收商購買塑料分揀機、塑膠樽標籤和樽蓋去除機、清洗機、烘乾機和造膠粒機,共五項塑膠「拉粒」機器。
回收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郭振華稱,基金採配對形式,即日起接受申請,每項資助上限為100萬元,每間公司最多可申請三個項目,最多可獲300萬元資助。公司申請後翌日已可自資購買機器,但必須跟足採購程序,包括證明膠粒去向、購買機器後會確切使用等,預料明年初可獲發放首批資助款項。
郭振華稱,本港每日回收約300噸廢塑料,佔整體回收量10%,一部「拉粒機」的市價約200萬元,本港目前只有10間以內的企業有能力進行「拉粒」,估計2000萬元已足夠應付需求,若日後有需要,會考慮「加碼」。
目前,部分回收公司缺乏地方儲存滯留的回收品,基金預留5000萬元,鼓勵業界購買回收壓縮車,壓縮廢紙及膠樽等,方便儲存及運輸。廢紙回收商也可透過現有的「標準項目」,申請資助購買碎紙機、運輸帶、鏟車和打札機等機器,或增聘額外人手。
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支持新資助項目,預料有四、五間公司申請,但認為未就廢紙回收困境對症下藥。他指出,廢紙回收商面臨內地進口廢紙的批文不足,內地傾向把進口配額留給歐美廢紙回收商,變相放棄香港的廢紙。政府應與內地部門商討,增加進口批文數量。他歡迎資助購買回收壓縮車,「一架普通貨車只載300至400公斤膠樽,一架壓縮車卻能回收三、四噸」,增加每趟車的回收量。
環團倡增撥土地
綠惜地球表示,新資助項目有助回收業界對應內地新政策,增加回收品的出口競爭力,挽回公眾對回收系統的信心。但該會同時指出,回收商即使獲得基金資助,仍面對回收品無法出口內地的困擾,預計業界需經歷數個月的艱難期,建議政府增撥土地,儲存及分揀回收品,長遠應盡早推出「廢物按量收費」和「塑料飲品容器生產者責任」法規,創造更大減廢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