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先學習 再分析 後解難

時間:2017-08-22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AI依賴大數據,以往AI沒有大數據,無法應用於大範圍場景 新華社

  【大公報訊】人工智能發展得益於大數據的出現,AI需透過學習大量數據,以作出分析、提供解決方案。車品覺表示,現時講的大數據是動態,經整理和結合而產生出巨量數據,他形容「90年代未遇過這麼大量的數據」,但要長期解決問題,要懂得運用多元化數據,維持其穩定性。

  「無數據支援再聰明也答不了」

  車品覺認為,大數據能夠解決以往未有大量數據時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廣告投放客戶群更準確、預測未來趨勢或客戶需求等。他說,形成大數據有三個關鍵過程:個人電腦出現、互聯網出現及移動互聯網出現,使數據以倍數增長。

  AI依賴大數據,車品覺表示,以往AI沒有大數據,無法應用於大範圍場景,最明顯的是「深度學習」,比如聊天機械人的關鍵在於信息,若用戶向機械人查詢今晚離港航班資料,出現數據隔離,即沒有數據支援下,再聰明的AI都回答不了。他又舉另一例子,向AI買拿鐵咖啡,有1000個人買過拿鐵,AI肯定知道拿鐵是什麼,但有人要買「不平凡的咖啡」,AI可能「唔明」於是問「不平凡」是拿鐵還是美式咖啡,即使千奇百怪,大數據收集這些資訊後,AI學習了就不再「出奇」。

  車品覺指出,現時好多實驗研發都朝向解決問題,而非長期穩定解決問題。因為大數據是多元化,除了自身擁有的數據,亦牽涉到不用範疇數據,若用某種單一數據解決了特定問題,但這些數據可能半年後已不合時宜,這不符合商業利益,故此確保數據能不斷提供非常重要。真正的大數據解決方案既要解決問題且具重複性、穩定性的特徵。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