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車品覺指港青見到有前景才會報讀有關課程,如數據科學也是近一兩年才興起
「港人短視,年輕人看到有前景才會報讀。」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兼「大數據一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車品覺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這正是香港人工智能(AI)及科技發展緩慢癥結所在。他說,本港市場小,香港發展AI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利用內地市場和人才,培育本港初創企業。
大公報記者 楊州
大灣區連結多個城市自身優勢,「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硅谷」深圳、「世界工廠」東莞等。車品覺認為,大灣區對於香港的AI或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發展是好事,關鍵在於港人願不願意加入,初創企業不能只靠本港市場,畢竟可以發揮的空間不大,相反大灣區的創造空間、發展潛力巨大,其一廣東省是富裕省份之一,不愁人才、資源和配套,港人要把眼光放遠,應考慮如何在大灣區發展,並成為其中一部分,站穩腳步再計劃下一步的市場擴張,可以是廣東省以外的內地市場或者出口海外等。
把握時間改善投資環境
同時,車品覺表示,推動AI發展除把握大灣區外,亦要把握這兩三年的時間去改善本港投資環境,政府、科技「落地」前須不斷試驗,商界要製造一個允許「試錯」的環境,並有足夠財力支撐住「試錯」成本,尤其本港具備金融優勢,可將自身優勢發揮,支援大灣區的本港創新企業、吸引創新企業落戶香港或廣東省(包括大灣區)等,提供稅務優惠。他稱,大灣區有助本港加速發展進度,若錯過這次發展紅利,未能令本港環境跟上創科步伐,日後初創企業就不再選擇香港,因為他們不可能落戶在一座與自身發展不同步的城市。
深圳等內地城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車品覺表示,本港與內地學術研究和創科氣氛有所不同,現時本地院校研究技術的博士生只有很少香港人,顯而易見港人不願意做基礎研究,眼光較為短視,缺少厚積薄發精神,即使有決心從事的港人,多以海外歸港為主,例如華人數學家丘成桐就是。他說,如今年輕人不願意投資新領域,反而一窩蜂擁到已飽和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