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 鼻咽癌是本港的常見病症,惟早期無明顯病徵,八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增加治療難度。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可透過分析血漿內的EB病毒的DNA,在病人尚未有病徵時確診。EB病毒呈陽性篩查鼻咽癌的成功率為11%,高於一般方法篩查鼻咽癌的3%,且確診的病人中,逾七成為早期病患,大大增加病人的康復機會,五年後的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而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篩查出鼻咽癌患者。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13年至2016年期間,為本港20174名40至62歲的男性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他們均無任何鼻咽癌徵狀。首次測試中有1112人的血漿對EB病毒呈陽性反應,四星期后複檢309人呈陽性,需要進一步接受鼻咽內視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300名接受進一步檢查的參加者中,最終34人確診鼻咽癌。
早期鼻咽癌患者五年後的存活率超過九成,根據2013年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本港僅兩成患者於早期確診。惟參與研究的被確診患者中,逾70.5%為鼻咽癌早期,該批病人三年內無惡化存活期高達97%,較本港鼻咽癌患者的相關數據高27個百分點。團隊今日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布研究成果。
現年57歲的盧先生兩年前經朋友介紹參加研究,兩次測試血漿內EB病毒均成陽性,後經鼻咽內視鏡確診一期鼻咽癌,腫瘤大小僅約3毫米。他指自己無吸煙習慣,確診前身體無任何病徵。他表示,自己對於檢查並不抗拒,亦以平常心態接受患癌事實。一個月之後轉至東區醫院接受約七周的電療,院內姑娘稱「十人中無一個像你這麼早期。」目前盧先生已基本痊愈,僅需定期覆診。
負責研究的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暨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表示,通過EB病毒測試的陽性預測值達11%,般癌症檢測約3%的高。根據過往經驗,由成功研發技術到推出市場約需要3年,而今次的技術相對成熟、靈敏度高,有望於3年內推出市場,令更多患者可於早期確診並接受治療。
盧煜明續稱,此技術每次檢測的成本價約240元,但未計劃人手等費用。他說,自己在科學園的生物技術初創公司已於5月底和美國公司合併,希望普及技術,並將技術原理應用於其他癌症檢測。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教授(右)及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教授。
鼻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