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美,美在四季如春,故名春城。已经十月底,从机场进入市区一路所见,依然满城花花草草。我们住的酒店房间可以外望滇池,夕阳下山,余辉映湖。群鸥盘旋,好一幅“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的景象。环湖路边一排柳树随风轻飏,天气不冷不热,只有几株法国梧桐的枯叶飘飘欲堕,透露一点秋的消息。此情此景,难怪散文家汪曾祺会为昆明着迷,写昆明的雨、昆明的湖,还有昆明的牛肝菌。
昆明美,更因为昆明是一座英雄城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发起“重走滇缅公路”采访活动,得到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共二十多家媒体齐聚昆明,从滇缅大道的“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出发,揭开“重走”序幕:昆明、祥云、大理、云龙宝丰功果新桥、大栗树村、功果旧桥、保山、惠通桥、松山战役旧址、龙陵、畹町(滇缅公路中国段终点)。
在香港,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滇缅公路”可能不太了解,今天地图上也找不到“滇缅公路”。这条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全长超过一千公里的跨国公路,不仅是一条攸关中国抗战胜败的生命线,而且是一条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通道,更是一座横亙中华大地的海外华侨爱国精神的丰碑。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大片土地,封锁了我国对外联络的海陆空口岸,为争取国际支援,国民政府决定在云南修建一条连接东南亚的战略公路。自一九三七年冬至一九三八年八月,二十万云南各族民众自带粮食,男女老少齐上阵,在难以想像的恶劣环境下,用血肉之躯,肩扛手推,穿山搭桥,短短九个月筑起从昆明经下关到畹町的“天路”,创造世界奇迹。滇缅公路畹町连接缅甸腊戍直通仰光的铁路,可直抵印度洋出海。滇缅公路以及后来的“驼峰航线”,连接中国抗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成为中国接收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生命线,为抗战胜利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空中保护滇缅公路的则是俗称“飞虎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以及后来的美国空军特遣队和第十四航空队。在昆明博物馆“飞虎队纪念馆”有这样的介绍:“这是一支特殊的战斗队伍。他们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公民,驾驶美国生产战斗机对日作战,而军帽上和机身上却有着中国国徽;他们是一批见义勇为、充满冒险精神的年轻人,也许他们并不看重军队的礼仪,但却极其珍视荣誉,当战斗警报拉响,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飞虎队与日寇作战七个月,战功彪炳,云南老百姓亦将后来的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称为飞虎队,他们以昆明、祥云、大理等地为基地,四年期间总计击落日军飞机两千多架,击毙六万多名日军。这段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光辉岁月,永载史册。
在这条抗战运输线上付出血汗的,还有来自东南亚的三千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他们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等人号召,毅然告别亲人,回国参加抗战,负责驾驶汽车穿梭于滇缅公路,把国际援华战略物资源源不绝运到国内,转发到各个抗日前线。因为恶劣的驾驶环境、超负荷工作而导致的意外、染疫等原因,这些南侨机工有半数牺牲在滇缅公路上。联合采访团来到昆明市西山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向这些华侨先烈献上鲜花,鞠躬致敬。纪念碑旁的展览馆有一幅南侨机工车队行驶滇缅公路的大图片,上面六个黑色大字“祖国不会忘记”。
在昆明市区新闻里,走进一条浅浅的小巷,有一个“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社区”,迎面是一幅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名册”制成的红墙,地面一层空地可供二、三十人站立,楼上是民间博物馆。当年两位南侨机工幸存者罗开瑚和唐国常,战后来到昆明定居,在这里度过百岁高龄,不久前才先后去世。另一位南侨机工韩仕元的大儿媳蒋玲华经常到这里做义工,她讲述公公在国难当头毅然从马来亚回国,成为滇缅公路运输队伍一名司机,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全家引以为傲。采访团荣誉顾问、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黄书锐当即捐出五万元,支持这座小博物馆,希望南侨机工的爱国精神和英雄事迹永远被后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