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醬園故事油心做下去

時間:2017-07-16 03:15:15來源:大公網

  圖:走入荃灣悅和老舖門市,彷彿時光倒流到人情味濃的年代

  「政府今年開始收回古洞老人院(地皮),我們(悅和醬園)等收皮。」廠長盧錦成顯得無可奈何。屹立逾半世紀的老醬園浸淫舊時光味道,一支僅賣十幾元的生抽依然用六至七個月釀製,員工大多是附近的老村民,老闆已做到第三代。第二代傳人龐元善說:「我爸爸是佛山人,來港後很懷念家鄉味道,把醬油帶到這裏。我也常告訴兒子,要用心做下去,堅持上一代天然生曬釀製方法。」清拆進入倒計時尾段,醬油鹹香味是否將消失於上水古洞北?/大公報記者 郭艷媚(圖/文)

  談起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馬上令人想到摩天大廈林立的金融區。然而上世紀40年代的上水古洞,臨近深圳灣,形成一大片濕地,有着另一番歲月的韻味。當時內地不少農夫移居到此,以耕種養魚為生。牛尾輕打牛身,小孩子踏自行車穿梭阡陌,歡笑之聲處處聞,保留一片純真美好。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養育了一代代帶着天然泥土氣息的人,一個個老香港的故事,也從這裏翻開……

  日照長地方大悅和留守古洞

  上世紀70年代的古洞出現不少小型工業,例如手袋廠、手襪廠等,不過最重要的產業,還是醬油,結集成一條「醬油街」,悅和醬園1973年在上水古洞石仔嶺設廠。

  整個生產基地現有4.5萬呎,生產逾30種醬料,包括油、醋、酒等。採訪當天,氣溫高達攝氏32度,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走進上水古洞,滿眼青綠的植物和矮小的平房,來到悅和醬園廠房門前,生鏽的鐵閘大門見證了古洞的繁榮與沉寂,旁邊仍然是鉅利醬園廠房,有幾隻小狗不斷地伸着紅紅的舌頭。

  「我們(悅和醬園)希望繼續在古洞做下去。」廠長盧錦成解釋,「老事頭(悅和醬園第一代負責人龐堯)說,選址這裏是因為平地多,沒有高山阻擋日光,日照時間又長,地方安靜偏僻又夠大,非常適合造醬油。他現在雖然94歲了,還在主持大局,每個星期六都會過來廠房看看,看了他才開心滿足,這裏是他的遊樂場。」

  堅持傳統製法引玻璃缸改良

  穿過窄窄的樓梯通道一直往上走,來到悅和天台的空地,陣陣醬油的鹹香撲面而來,這裏存放着七十多個甕缸,部分甕缸屬70年前出品,是過半世紀的老古董,跨越三代人,讓人彷彿回到古代製醬油的工廠。「用這種甕缸曬豉油是古法,因為甕缸保溫能力高,可以將日間的太陽熱力保持到夜晚,令黃豆發酵得更透徹。」

  「我們老闆希望保留醬油最傳統的製法,天然生曬,自然發酵,盡量把害處減到最低。我們堅持傳統方法,但堅持傳統不代表古舊。」廠長指着最新引入的玻璃缸說:「這種玻璃缸不會阻隔陽光,可以把黃豆曬得有光澤,而且衛生好,烏蠅蚊蟲根本無法進去。我們依然會像用甕缸釀製醬油一樣,至少天然生曬半年以上,現在的醬油因為用化學品兩個星期就造好了,我們不會這樣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