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神速,連自由職業者亦有更多的選擇方向。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時常會聽別人說,家庭主婦幫人帶小孩、接工廠的零活,如在家裏穿塑膠花和縫衣服賺零花錢,幫補家用。到了八、九十年代,亦經常聽說有人幫忙帶物資到內地又或帶金、帶表到日本、東南亞銷售。
時光進入九十年代至2000年,不少人開始在家炒股、寫作維生;時至今日,很多年輕人靠打遊戲機都能養家活兒,更多的人在家寫程式、搞設計,工作形式愈見多樣化,甚至可以說,只要你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有消費者,就可以存活。這從而亦帶出香港時代變遷的寫照,從工業化到轉口港,再到金融、文創,時至今日是互聯網和創新科技的年代。資本追逐的是利潤,利潤源於各模式板塊的發展產出。
今日的香港,人才匯聚,來自各方的人都能在這塊土地找到所需,只要有才智,就不會無用武之地。現在與未來的自由職業者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更傾向於多元化投資、新事物的創造、文化藝術的革新。因為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時代的表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追求一種社會與家庭責任,到了八、九十年代開始追求生活品質,現在則需要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我們看到「網紅」角色大行其道,只要有部電話或電腦就能開工,從各種展示中,獲得收入,這亦是一種技能。在愈來愈先進的時代,集體工作反而得不到青睞,或許是年輕人希望較少束縛。
近年來,「共享辦公空間」、「共享青年公寓」如雨後春筍,亦可以說明自由職業者亦愈來愈多。現在創辦企業亦很簡單、隨意,做好註冊,在網上開個店即可,但真的埋手做就大可另議。
在市場上一方面在做聯盟,一方面亦有部分人在自己單幹,但無論如何,各有各的活法,亦有自己的精彩。最近看到一個國際調查新聞,提到香港與日本在亞太區創業欲望是最低的區域,確實近年來過高的成本,促使年輕人創新創業亦不是容易事,從而有人就問到,港青的未來在哪裏?答案很明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還有很多空間與機會,我們的機會源於我們的才智、技能、服務和創意。
黃鵬 香港菁英會理事、香港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名譽會長、富達會常委兼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