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扶持中小企免財團壟斷

時間:2017-07-12 03:15:30來源:大公網

  曾幾何時,中小企業是支撐着香港經濟鏈之重要元素,屋邨常見的老舊小店、士多、雜貨舖、米舖到處林立,老闆與街坊鄰里關係良好,人情味濃。

  自從集團式經營者進駐社區,購物變得規範,超市內顧客們整整齊齊列隊付錢;快餐店內擠滿了等候得麻木了臉之食客人龍,似乎缺少了以前那種生氣。

  俗語說一舖養三代是指「舖」的物業估值,而筆者則認為以前在屋村經營一般的小店,如士多、茶餐廳、藥房等,已能養活一個家庭之意較為貼切。

  現在,除非你是業主,那怕是生意再好,業主翻高幾倍租金,恐怕也得準備結業;就算是業主,在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下,有些老舖寧願選擇將舖位賣出套現,也不願讓後人繼續經營下去,百年老字號可能要成為歷史名字了。

  早前筆者與朋友討論有關澳門的餐廳比香港的更能維持品質,香港就每況愈下,原因就是香港租金上漲嚴重,餐飲業面對着成本與質素的抉擇,令投資者進退兩難;由此可見,壟斷何止是商業問題,而是直接影響民生。

  大集團各自佔領山頭,大型商場、國際連鎖店、名牌店、集團式超級市場無處不在,從資本主義底下,汰弱留強、以大吃小等,這是必然之結果。

  雖然大財團壟斷情況絕非香港獨有,但政府有責任維持整個經濟體系之平衡,而不是一句自由市場就能說過去;當商業結構斷層,中小企被大集團吞併,所有生活必需品價格幾乎會被控制;如果私人市場失去平衡,間接導致生活成本上升,令社會結構也同樣斷層,貧富懸殊情況定必嚴重加劇。

  如果日常生活中購物、飲食、樓價、交通任由大企業壟斷,持續發展只會造成不公,消費者變得沒選擇之餘,亦令反對派有藉口大做文章,煽惑市民遷怒於政府。筆者建議新任政府廣求專家着手研究,或可從稅制及資助方面考慮,如何能讓中小企有更多之營運空間?如何鼓勵創業?真正有效推動創新及創意產業?

  俗語亦有一句說法「成行成市」,要百業興旺,當然是愈多人參與愈好,大中小企業得以共存,香港才有出路,小市民亦只求三餐溫飽安居樂業罷了,社會安穩發展,不就是人人樂見嗎?

  陳津 薈志動力協會常務副會長、雲港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香港菁英會會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