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都曾經過的八月\虎哥

時間:2017-07-05 03:15:22來源:大公網

  前段時間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到《八月》的特別放映,每周一場。鑒於故事時代感和地域特點,我原以為香港入場者少,想不到上座率比我想像的高很多。或許因為大家可從電影體會時代變遷中,普通人家父輩對家庭與社會默默的承擔。

  《八月》拍攝於2016年,是導演張大磊的處女作,也是他的半自傳體作品,獲得了第53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

  主角是小學畢業生張小雷,故事發生在一個內蒙古的小城市。八月放暑假,過完八月,他就要上中學了,這個八月是他青春期的開始,對小孩來說這也算一個新的時代了。這個月,他爸爸所在的國營電影製片廠開始改制,「下崗再就業」第一次出現在小城人們的生活裏,最初可能他們也沒有意識到這意味着什麼,並會為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大家依然如常過日子,買菜做飯接孩子,工資沒發下來,但相信總會拿到手。

  一個月內,事情變得不一樣。原本可以免費混進去的電影院,看門大姐開始認真檢票,原本放的國產老電影換成了美國大片《亡命天涯》,票價從兩塊五漲到了十五塊。大舅家全部下崗,工資都變成了毛線。大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開始靠不住了,隱約感受到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孩子們還在百無聊賴的過暑假,父輩們心裏卻開始受煎熬。那時候整個中國也跟這個小城一樣,我這代人就是那一代的孩子,陪伴父輩走過那段時光。

  這種情緒,導演就選擇了「靜」的方式,處理上很有楊德昌和小津安二郎的影子。把電影拍成黑白色調,沒有特意要講一個什麼故事,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非專業的,演出說不上方式方法,雖然有些僵硬,卻是近乎自然的流露。那個時代社會的變化對每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它發生的方式是安靜卻深刻的。

  電影最好的塑造,就是給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父親形象。性格比較沉默,想憑本事吃飯,不願意求人。這都是那個時代很典型的中國父親。他性格高傲,是一個電影剪輯師,但不得不妥協,跟着劇組做場工。男人無法傾訴內心的恐懼和焦慮,他就只能在家裏一遍又一遍,接收錄影帶裏主角解氣的說話,在電影院裏看國產老電影流淚,是情節觸景傷情,也是對自己過去那個時代的告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